腳麻、腳針刺痛 竟是糖尿病神經痛上身!
2017/11/07編按:2017年世界糖尿病日前夕,糖尿病衛教學會偕同衛教大使蔡振南分享周遭親友的經歷,「我姊夫因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忽略積極治療,拖到腳都鋸掉了,若當時及早預防、積極治療,或許結果就不同了!」
蔡振南回憶,姊夫最後足部潰瘍、壞死,在加護病房整整住了4個月,當時家族親戚為了照顧病人也在病房的板凳上睡了4個月。南哥說,生病被親人照顧是人之常情,但若去除感性的部分來想,也拖累了所愛的人。因此,他疾呼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視每年手足部位的周邊神經病變檢查,有出現麻木感、針刺般疼痛、燒灼感、緊束感疼痛及觸電般疼痛等感覺時,則一定要跟主治醫師訴說,「把自己照顧好,這是對愛的人負責任的表現!面對疼痛與疾病要正面積極面對,才不讓家庭與愛的人一起受苦!」
蔡振南表示,年紀大了之後,每年都固定做健康檢查。尤其拍完《花甲男孩轉大人》這部戲後,他更加篤定人生要活得有尊嚴,就得把自己照顧好,一講到這,蔡振南突然大談健康觀念,原來他不喝含糖飲料,會定期游泳、打高爾夫散步,原來南哥平時相當注重自身健康,就只為讓愛自己的人過得更好。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糖尿病患者隨著血糖控制不佳、罹病時間延長,常出現腳麻、腳痛等症狀,醫師提醒,千萬不要以為這些症狀都是血液循環不好造成,有些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DPNP)造成,提早確認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避免截肢厄運。
糖尿病患者泡澡 多注意水溫
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李俊泰指出,部分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而出現腳麻、腳痛等症狀時,以為是局部血液循環不好造成,跑去泡溫泉、泡熱水,希望促進腳部血液循環,不但沒效,反而因無法察覺水溫過高而燙傷。建議患者在泡澡、泡溫泉時,一定要多注意水溫,家人最好事先測一下水溫,以免發生危險。
神經病變vs.血管病變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醫師表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感染、受傷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糖尿病患截肢,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與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很容易遭混淆,兩者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患者走路時,疼痛症狀會改善,但糖尿病周邊血管炎正好相反,走路時,疼痛會加劇。
DPNP 讓患者痛不欲生
杜思德醫師分析,隨著罹病時間拉長,出現糖尿病周邊神經炎機率也會增加,約25%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糖尿病周邊神經炎,疼痛多發生於下肢、腳部,疼痛可能是持續性,也可能是陣發性,多在夜晚發生,天氣太冷、太熱時,症狀往往更嚴重。因為感覺神經異常,嚴重時,患者甚至喪失知覺、肌肉無力、萎縮。患者常出現疼痛、燒灼感、針刺感、麻木感,有的患者甚至痛不欲生。
對症下藥效果佳
杜思德醫師表示,糖尿病周邊神經炎患者剛開始使用一般成藥止痛藥時,可能會產生一點效果,但隨著用藥時間增長,藥物就會逐漸失去效果,且可能對肝、腎功能造成不良影響,目前已有專門針對糖尿病周邊神經炎的藥物可供使用,這類藥物效果較佳。
醫師治療糖尿病周邊神經炎時,以緩解疼痛為主要目標,目前包括抗癲癇藥物、抗憂鬱藥物等,皆可用於緩解周邊神經病變疼痛症狀。李俊泰醫師表示,除了藥物治療,由於病友容易有足部觸覺、知覺喪失,因此必須注重足部保護,避免受傷潰爛導致截肢。建議病友可穿襪子保暖、穿鞋前先檢查鞋中有否異物等方式預防受傷,另外透過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也可以減輕神經疼痛。
糖尿病衛教學會也提出「罹病久、未達標、異常疼痛」等三項指標,協助患者自我檢視是否為糖尿病周邊神經炎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