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不喝、去墓園找同伴、看喪屍片找朋友...「行屍走肉症」:他們真心相信自己已經死了
卡普格拉症與科塔爾症
卡普格拉症(Capgras Syndrome) 的病人可以辨認熟悉的親人、朋友或其他人的臉,卻無法產生相關連的情感或情緒。例如患者可以辨識自己母親的臉,卻無法產生對母親的感覺或感情。當他見到母親時會說:「妳長得像我媽媽,可是妳是冒充者(imposter),妳不是我真的媽媽。」臉部辨識是由大腦顳葉中的一個腦皮質區負責,稱之為梭狀迴臉孔區(fusiform face area),簡稱FFA。杏仁核(amygdala)是周邊系統(the limbic system)的一部分,與情緒反應有關。患者的FFA是正常的,所以可以辨識他人和自己的臉孔。當見到母親時,可以知道那是母親的臉,可是由於FFA和杏仁核之間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因此雖然可以辨識,卻無法產生相應的情感。
患者可以辨識母親的臉,卻不認為那是母親,反而會認為她只是一個冒充者。正因患者知道那張臉是母親的臉,否則不會說那是冒充者。患者有一個錯覺,即他們熟悉的人的臉被一模一樣長相的冒充者所取代。神經科學家拉馬前德蘭(Vilayanur S. Ramachandran)認為卡普格拉症導因於位於下顳葉的FFA與周邊系統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
梭狀迴臉孔區受損會導致臉孔辨識失認症(prosopagnosia)。這種症狀和上面所談的卡普格拉症不同,患者完全無法辨認人臉。不能辨認人臉會造成嚴重的社交障礙,臉部失認症患者必須依賴其他特徵,包括髮型、衣著和說話的聲音等,但這些特徵可能改變,因此這樣的方式不甚方便也不可靠。
梭狀迴臉孔區要到青春期才發展完成,因此幼齡孩童辨認人臉的能力比較差。不過有研究顯示,初生嬰兒的梭狀迴臉孔區是跨物種通用的,初生嬰兒辨認其他物種臉孔的能力比成人強。例如成人通常覺得每匹馬的臉看起來都差不多,無法區辨不同馬的長相,但是嬰兒可以輕易辨認。人類大腦隨著成長而發展為專精在人臉辨識,對其他動物臉孔的辨認能力隨之下降。
科塔爾症(Cotard Syndrome)又稱為行屍走肉症,是稀少的心智疾病。患者會有錯覺,認為自己已經死了、不存在了,也有些認為身體的一部分不在了,或認為自己遭受永恆的詛咒,無法自然死亡。患者經常不吃不喝,因為既然已經死亡,就沒有必要吃東西。
英國網站MailOnline 的健康與科學編輯霍吉斯(Anna Hodgekiss)於2015年報導了一個科塔爾症的案例。一位住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17歲女子史密斯小姐,得了這種極罕見的疾病。她相信自己真的死了,身體不再存在。得病3年後,史密斯小姐出乎意料地被治癒了,醫生很奇特地用迪士尼電影治好了她。
史密斯小姐是在父母離異時突然發病,發病後她喜歡去墓園,以便靠近其他死人。她想像自己在墓園野餐,花很多時間看喪屍恐怖片,以求能接近同類,這讓她覺得放鬆。許多科塔爾症患者覺得既然已經死亡,就不再吃東西,因此餓死。史密斯小姐卻覺得既然死了,多吃也不會胖,因此毫無節制地愛吃什麼就吃什麼。
史密斯小姐在網路上找到一些與她相似的病患,大家都有相同的嗜好,即去墓園以便靠近同類,有了病友後,史密斯小姐感覺好多了。後來史密斯小姐求助於父親,並去看精神科。醫生讓她看迪士尼影片《小美人魚》、《睡美人》、《阿拉丁》等,結果她感到困惑:如果已經死了,為什麼迪士尼電影讓她感覺良好?
在男朋友的協助下,史密斯小姐痊癒了。
卡普格拉症病人可以認得親人的臉孔,卻認為那只是親人的冒充者。卡普格拉症的病因可能是梭狀迴臉孔區與杏仁核之間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因此無法對親人臉孔產生相應的情感反應。科塔爾症的病因有可能也是這兩個臉區功能失常。科塔爾症於1880年首先由法國神經病學家科塔爾(Jules Cotard)所發現,目前並無治療方法,史密斯小姐的痊癒是非常稀有的案例。
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 作者:洪裕宏 洪裕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12/20
現職│國立陽明大學 心智哲學研究所 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 哲學學士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 哲學與認知科學博士
經歷│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副研究員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所) 教授兼創系系主任(所長)
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 教授兼創所所長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創院代院長
哲學專長領域為意識研究、心靈哲學、聯結論、神經網路、認知科學、邏輯與計算理論。
致力於推行臺灣哲學學術研究國際化,為臺灣建設許多哲學學術研究軟硬體基礎設施。
1992~2010年間共主辦十八場專業哲學與大眾哲學學術研討會;2008年爭取到國際最頂尖的意識科學研究學會年會主辦權,開啟建立亞洲意識哲學與科學研究社群的第一步;2009年協辦朝向意識科學年會;2010年擔任甫成立的亞洲意識學會理事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