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被帕金森折磨10年、在加護病房和死神拔河…一個媳婦的無奈:究竟要不要簽「放棄急救同意書」?
不久之前,一位知名人士的家人因為對生命最終旅程的處理意見不一致,家務事鬧上新聞版面,引起很大的議論。更早還有普受敬重的單國璽樞機主教寫下自己重病失能後,生活必須仰賴看護、生命失去尊嚴的辛酸。前衛生署長葉金川以一篇〈不要串通醫師來折磨我〉交代遺言,也是發人深省。在在都無情地挑起了醫護、患者、家人,難以言喻的痛苦和無奈。
鼻胃管、氣切、插管、尿布,一定導致生命沒有尊嚴嗎?那麼,預簽「放棄急救同意書」就保證生命的終點能擁有尊嚴的死亡嗎?我不禁想起婆婆在世的最後那幾個月。
當時,再半年她就要過90歲生日了,但整個月她都在加護病房和死神拔河。帕金森氏症折磨了10年,雖然有最好的照顧,有最好的醫藥控制,但是,進出醫院、輾轉病床,終究還是折磨!
從昏迷、送急診室、插管,那一刻她的兒子女兒都已決定「讓媽媽安詳地走,不做無意義的急救。」但,什麼叫做「無意義」呢?點滴、打抗生素、導尿、胃造口、灌營養品、偵測心跳呼吸、偵測血氧濃度⋯⋯每一項都是有意義的啊!每一支管子都是生命線啊!家族好幾十位醫生,誰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啊?
婆婆很努力,56天了,慢慢恢復了知覺,清醒的時間多了,意識也回來了,雖不說話,但眼神看得出她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名字,當她對醫生微微點頭,嘴形似乎在說A-li-ga-do(日語的「謝謝」),全部的人都感動不已。
終於,拔管成功!再觀察了5天,獲准搬到普通病房了!
我們都知道,這是另一段艱苦路程的開始,氧氣筒、抽痰器、翻身、拍背、灌食、導尿……這些都再也沒有ICU (加護病房)護理師24小時監測狀況了,家屬和外勞都是半調子的照護者,對病人來說,更是少了安全感。
出院不到10天,再次呼吸困難而昏迷,氧氣也無法發揮搶救功能,婆婆想必是累了,赴急診室途中就撒手人寰——真正是自己決定「不要再做無意義的急救了!」這就是宗教上說的「有福報」、「得恩典」吧?
婆婆走後2個月,我發現了自己罹癌,治療期間進出醫院成了家常便飯,我很幸運在現代醫療照護下度過了痛苦的化療過程,經濟和家庭生活也都平安過關。但在穿梭急診、候診、檢驗等等部門時,我旁觀醫護與患者的互動、閱讀著患者和陪病者的人生故事,實在都比臥床、鼻胃管和氣切還要無奈好幾十倍的!
最不忍心的一幕是一位中風坐著輪椅的壯男,約莫60歲,半邊身子癱著懸在輪椅扶手,口水流滿一身,脾氣很壞,發出野獸一般的低吼,無辜的外勞哭喪著一張臉,不知所措又挨罵、委屈無從辯白。患者的家屬看來大約80歲的光景,應該是母親吧,是一位優雅有教養的長者,屈身為兒子擦拭臉部,卻被那健康有力的一隻臂膀用力揮開,老太太跌了個踉蹌!
據說這位患者必須每天來做復健,做那些不知對他的病情有多大幫助的復健!像這樣無望的醫療、無止盡的對家人的折磨,和經濟無底洞的恐慌感,每天24小時在無數個家庭裡上演。
遺憾的是,再怎麼重視醫學生的「人文教育」、再怎麼鼓勵醫師的醫德養成、再怎麼修法充實健保制度,都無法解決這些可能在每個人身邊發生的難題。於是,當「病」是可治卻不會痊癒、「自然死亡」又遙不可及之時,醫者、病者、陪者只好揪在一塊,忍受著那無邊無際的無奈了!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查看全部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歡迎賜稿!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