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幾歲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台灣血液之母林媽利:翻轉血牛亂象,建立台灣捐血制度
已經80歲的林媽利從不自滿,不斷在新工作裡尋求突破。(照片提供:元氣網)
「沒有錢?那去賣血好了!」現在說來是句玩笑話,四十多年前卻真實在醫療現場上演。早年台灣醫療用血由俗稱「血牛」的職業賣血者把持,對於急需用血救命的人來說,不但價格昂貴,更有感染等風險。今天,大多數的年輕人沒有聽過血牛,這要歸功於最先在國內宣導無償用血,台灣第一位建立血庫制度的醫師──林媽利。
醫界推崇林媽利為「血液之母」,現在大家「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朗朗上口,認為無償捐血理所當然,能夠接受安全無虞的血液,林媽利多年努力功不可沒。
(照片提供:元氣網)
2003年自費赴緬甸紅十字會出訪,教導當地血液專家MP方法。除了輸血醫學,林媽利還致力建置台灣人組織抗原系統、協助法務部親子鑑定,找到更適合亞洲人的血液檢驗法「MP法」 、發現台灣人不用做RH陰性血型測定、同時也發現很多亞洲獨有血型,如米田堡血型,近年更成立「 古代DNA實驗室」 ,雖已八旬高齡,仍為協助二二八受難者遺骸回家而努力。
罹再生不良性貧血投入血液研究回想從醫這條路,林媽利一開始對選擇醫學院並不開心。考上高雄醫學院的那一年,她從愛做夢的文學少女成了抑鬱女孩,她在自傳中形容在高醫的那段生活,不像過去在北二女( 現為中山女高) 能與同好每天嘰嘰喳喳談論文學,枯燥又孤單的日子讓她相當憂鬱,她把注意力轉移到鋼琴上。
那時她經常從早彈到晚,鄰居受不了大喊:「媽利,嘜勾彈!」她說自己彈的都是貝多芬的大曲目,如悲愴奏鳴曲、送喪奏鳴曲,笑說當時非常抑鬱,才會把這麼悲傷的曲子彈奏得這麼好。
雖然她說大學時代都在彈琴跟畫畫上,大四那年卻出現一件事讓她的人生巨大轉變,林媽利罹患了再生不良性貧血,肝臟功能受損,血液無法凝固,只要一走路膝蓋內就會出血,需仰賴輸血才能生活。
當年,台灣的血液全仰賴「血牛」 提供,她靠醫學院老師、同學、朋友接力輸血,加上身為外科醫師的父親幫女兒清除膝蓋血水,後來逐步好轉,這段經驗也在她心中埋下血液研究的種子。
受衛生署委託承接血液相關計畫,林媽利(右)接受時任衛生署長的張博雅表揚。(照片提供:元氣網)
翻轉血牛亂象 血液制度國際發光
林媽利初到馬偕時,馬偕血庫裡只有一台冰箱、一台離心機,離心機還得與大小便的檢驗共用。那是1980年代,台灣供血制度混亂,大部分醫療用血仰賴血牛支應,最常見情形是血牛直接住在醫院,需要血液就直接抽血。醫院間各自為政,也沒有統一的驗血制度,血牛為了生計,有病隱忍不說,輸血有時反而引發更多問題。
政府也看見供血亂象,前總統府資政李國鼎邀請美國紐約血液中心主任Dr. Kellner來台,瞭解台灣捐血系統的問題,並為台灣撰寫國家血液政策的建議書。
林媽利自告奮勇,與台灣輸血學會一起協助衛生署執行建立台灣血液政策,一做就做了快十年,直到1992年,台灣的捐血制度才完全取代血牛,不再有人為了生活而賣血,人們透過血庫無償取得醫療用血。
1996年,台灣的無償捐血制度、輸血等被國際知名期刊表揚,列為全球捐血制度最優良的十二個國家之一。林媽利現在想起來仍覺得這是台灣的驕傲,她說:「獲得表揚這件事,讓我們非常高興,認為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美國紐約血液中心主任Dr. Kellner(右二)受李國鼎邀請,來台灣瞭解捐血系統情況,時任捐血運動會理事長郭驥(右三)與林媽利(右一)皆在場聽取Kellner意見。 (照片提供:元氣網)
元氣網
查看全部元氣網
元氣網和元氣網粉絲團是來自聯合報系的健康資訊平台,深耕保健、疾病、營養、樂活訊息,熟悉民眾關注的議題與語言,也能用同樣的話語和民眾溝通,讓網友讀者都能成為照顧家人的好幫手。
元氣網:https://health.udn.com/health/
元氣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