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帶著遲緩的女兒,坐在你的高鐵位子上,你會叫她起來嗎?心理諮商師選擇這樣做
有一回,我因公出差,搭乘高鐵到外地工作。上了列車,很快地就找到預先購買的對號座,但是兩張並排的座椅上,卻已經有一位打扮純樸的婦人和看似智能發展遲緩的小女孩入座,我猜測應該是母女關係。
我拿著車票給婦人看,悄聲地告訴她坐到我的位置了。婦人並沒有出現任何驚訝的反應,她放下手中的早餐準備離席。只是她一邊起身,嘴裡卻不斷地碎唸著:「哎!我好可憐,有位子變成沒位子。」音量之大,全車廂都聽得到。隨後,拿起手機打電話給友人,再次抱怨這件事。
一瞬間,我有些光火,心想:怎麼會有人「做賊的喊抓賊」。但是深呼吸一口氣之後,我面無表情看著那位婦人收拾好行囊,然後安靜地入座。過程中,沒和那位婦人再有任何的交談。 沒多久,原本還坐在座位上一臉茫然的小女孩,也被婦人喚走了。
故事講到這裡,如果換成是你,在那當下有會什麼樣的反應呢?
我本以為面對一個無關緊要的陌生人,要做到態度溫和,立場堅定,不理睬對方無禮的反應,並非難事。直到我把這個經驗分享出來之後,才發現不是每個人都能這麼果斷地在那當下設立界限,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的責任該處理,哪些只要輕輕帶過即可。
我們很容易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影響了自己的心情,特別是「憤怒」或「愧疚」這兩種情緒。
我們先來談「憤怒」的情緒。
我的一個朋友,聽完我的經驗之後,說:「如果我是妳,一定會跟對方吵起來!要對方搞清楚狀況,到底是誰沒預先訂票想坐霸王位,要她還一個公道來。難道妳不會生氣嗎?」
「當然生氣啊!實在是很莫名其妙,搞得好像我才是壞人。」
「可是妳為什麼都沒有反駁或解釋呢?」
「跟她生氣,然後呢?你覺得她是那種會道歉的人嗎?而且這樣不就正中她的下懷嗎?」
「怎麼說?」友人富饒興味地繼續追問。
「你想想,她說那些話擺明就是想要激怒人。如果我因為生氣回嗆她:『太太,想要有座位,請自己先買票。』一來,只會引來旁人更多的注意;二來,倘若她惱羞成怒回我:『我真的好可憐,一個人帶孩子,賺錢有多辛苦呀,怎麼可能會上網買票啊!欺負我們這種沒讀書的人。』你有多大的把握,旁邊的人搞得清楚來龍去脈,不會因為她這番話,覺得她很可憐,我很冷漠。到時候,就真的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
「哦!我懂了。假如妳因為她說的這番話,情緒受到影響跟著生氣的話,她就可以把自己偽裝成弱者,讓妳百口莫辯。」朋友很快就抓到這中間幽微的心理。
「所以說跟那個媽媽生氣,其實是跟自己過不去。就算你把道理說破了,對方也不一定會認同你。不反應,才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只是這需要很清楚的界限才能不隨之起舞,而掉入對方的心理遊戲。為了捍衛自尊,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戰局。贏了,沒有任何好處;輸了,只會讓自己更嘔。
還有另一群人面對相同的處境,心中被勾起的情緒不是憤怒,而是「愧疚」,於是他們會對我的處理頗有微詞,像是:
「妳不怕別人覺得妳很冷漠、沒愛心嗎?」
「也許她女兒真的需要照顧,讓一下座位而已啊! 日行一善。」
「妳一個人,比他們兩個人好找座位啊!」
這些反應表面上是良善的,但是仔細深思,他們似乎把我的重點調包了,從本來的「責任問題」(那位媽媽如果需要就近照顧女兒,應該預先訂票),變成「道德議題」(能讓,卻沒選擇讓,是沒有愛心的表現)。
他們的言下之意,隱微透露著一種特殊的邏輯是,如果對方的狀態比我們糟糕,我們就不應該表現得太快樂,應該發揮犧牲忍讓的精神,才稱得上是一個善良、好心的人。也就是說,相較於支持受害者,他們更習慣同情弱者。有時,甚至會反過來要求受害者配合演出,要當事者別太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