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太忙,逢年過節才見得到面?一個醫師的智慧:陪吃飯1千,不帶手機2千!
對於要不要留遺產給孩子,清朝掃除鴉片的大臣林則徐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小孩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若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也說過:「一個年輕人能夠繼承到的最豐厚資產,莫過於出生貧窮之家。」一如社會上普遍流傳的「家貧出孝子」。由於貧窮,孩子能體會父母的辛勞,滋生改善生活、努力上進的雄心。
這種一切靠自己的志氣在滿街都是媽寶的時代還蠻重要的。記得我哥哥讀國中時,家裡沒錢讓他補習,他自己跑去找臺北最大間的補習班老闆,向老闆說自己繳不出學費,但要是能讓他免費上課的話,他將來的考試成績可以讓補習班當招生宣傳。老闆或許是好奇一個孩子居然敢直接找大人談判,真的讓他免費去上課。後來,哥哥在聯考時以接近榜首的分數成為全補習班當年最高分,讓補習班得到了免費宣傳的機會。我的膽子沒有哥哥那麼大,都是自己亂讀,大學畢業後也沒向家裡拿過錢。即使父母百年後,我們為人子女也從不期待獲得任何遺產。
但是,我知道時代改變了,雖然我認同節儉樸實是很好的美德,孩子擁太多錢只會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太輕而易舉得到的東西也不會被珍惜。但當社會經濟已經過了快速向上成長的階段,競爭又愈來愈激烈,父母如何將有形或無形的資產留給孩子,就是個必須慎重思考與計畫的新課題。
比如說,有個朋友曾經很感慨地說:「過去我們都說不要給孩子魚,而是要教他們釣魚的方法,但是到了這個時代,孩子就算學會釣魚的方法也沒用,你還要給他們釣竿,並帶他們到有魚的池塘。」
一旦我們盤點完資產,不再工作賺錢時,如何使用財產應分為三個方向來思考:第一是必須用到的錢,也就是退休後長達二十多年的日常固定開銷與生活費;第二是可能會用到,比如生病時的醫療費甚至看護費,這部分或許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與條件選擇適合的保單來預做準備;第三是享受人生的所需花費,也許是個人樂趣、也許是人生圓夢資金。扣除這三個部分之後剩下來的,才會是留給孩子的遺產。
有位朋友曾經很務實地建議,留下多少錢給孩子,最多就是遺產的免稅額。因此首先要去稅捐處申請「全國財產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確定自己名下的房產和土地現值多少錢,再加上現金和股票等資產,查看一下是否超過了免稅額,只要是遺產多到必須繳稅的部分,就是自己生前應該花掉的錢。
也有朋友認為,自己賺來的錢,首先要做的是贈與給自己,慰勞自己過往這麼辛苦。這話當然沒錯,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不忍心把錢花光光,眼睜睜看著孩子在生活裡掙扎。
我自己的做法是,向孩子清楚表明,他們讀大學和研究所兩年所需的學費與生活費都由我們全額供應,他們只要好好讀書、充實各種技能,不必去打工,但之後就得自立更生。當然,家裡的房子若想住,結婚前都可以繼續住,結婚後就必須搬出去。未來房子變成遺產後,也會公平地分配給他們,並預留現金讓他們不需要急著賣屋變現以支付遺產稅。
對於資產有限的一般人來說,只要事先想清楚,其實很容易處理。孩子比較多或房地產多的人比較需要費點心思。
不過,如何善加利用財產幫自己圓夢,也是完成自己生命的意義。有研究發現,一個人會覺得自己這一生過得很有意義、很值得,通常來自於他能夠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看重的事情上。人有百百種,每個人看重的事情都不一樣,有人在乎朋友,有人重視家庭,有人喜歡大自然,有人醉心於文化藝術,有人追求性靈與宗教上的修煉。不管是什麼,只要你能把大部分的資產,也就是時間與金錢,花在這些你在乎的事情上,比較容易覺得自己這一生是完滿而值得的。
這個研究結論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太容易。首先,你得先確定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然後就要「聰明而看得開」。
比如說,朋友的父親年近八十,身體仍然很硬朗,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或嗜好,就是盼望常常和兒孫們聚聚聊聊。其實他很幸運,外孫、內孫成群,統統住在大臺北盆地裡,坐捷運都到得了,可是因為大家都很忙,還是只有逢年過節才碰得到面。
當我知道他的苦悶後,向他建議,為何不通告所有孫子們,只要來陪爺爺或外公上餐廳打牙祭,每個人就發一千元獎學金。我相信有這個獎勵,那些正在讀中學或大學的孫子們一定會爭先恐後回老家,老人家也可以藉此傳遞自己的人生經驗,或幫他們解決生活與學業上的問題,幫助他們實現夢想。
我同時輕描淡寫地提醒,反正這些錢最後也是會被孩子們分掉,為什麼不現在親手交給孫子輩的家人,還能在鼓勵他們的同時順便督促這些孩子,因為他們的父母親現在恐怕正忙於為事業奮鬥,沒太多時間管教孩子,老人家有的就是時間與經驗,幫忙照顧孫子輩也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