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有多老 人就有多老!別再輕忽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你一定要知道的血管逆齡工程
壞膽固醇過高會加速心血管老化,將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濃度控制好,不止可延緩老化的速度,甚至可能逆齡。
達文西的作品《蒙娜麗莎》是經典名畫,人們對於畫中的女主角充滿了好奇,除了她臉上那一抹神秘的微笑之外,也有傳說她其實患有一身疾病,導致她37歲就離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翁國昌表示,蒙娜麗莎左眼眼瞼有一顆黃斑瘤,右手手臂還有肉瘤,從這些徵兆來看確實可能罹患高膽固醇血症,而這很可能是她致死的原因。如果蒙娜麗莎生活在現代,以現今的醫療技術,是否能讓她因膽固醇沉積而日漸狹窄的血管逆轉勝呢?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壞膽固醇 心血管的隱形殺手
健檢時都會測量膽固醇濃度,通常總膽固醇數值高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高於 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男生低於40mg/dL或女生低於50mg/dL,就會被標成紅字。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說明,這三個數值中,真正重要的其實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因為它和動脈粥狀硬化及血管阻塞的速度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將壞膽固醇控制好,除了可能提升罹患冠心症、心肌梗塞及中風等風險,甚至有可能猝死。此外,壞膽固醇數值究竟要多少才合乎標準,其實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而論,例如,已經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當然是降得越低越好,才能避免壞膽固醇再去危害已經岌岌可危的心血管。
洪惠風醫師表示壞膽固醇會加速心血管老化,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危機,嚴重時甚至可能猝死。
膽固醇過高和遺傳有關
很多人以為膽固醇過高是飲食或生活習慣不良所造成的,其實,醫學研究表明,只有大約20%的膽固醇是外來的,而高達80%左右的膽固醇是由體內自行合成的;有些人身體代謝膽固醇的效率特別差,才會導致壞膽固醇在體內不斷堆積。翁國昌醫師指出,膽固醇過高其實和遺傳有關,通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於190mg/dL,醫師就會懷疑可能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
高膽固醇血症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只能透過抽血檢驗來確認,不過,部分病人可能和蒙娜麗莎一樣會出現以下情況:
1. 眼瞼黃斑瘤:因膽固醇沉澱所致。
眼瞼黃斑瘤
2. 肉瘤:膽固醇堆積導致軀幹、關節或腳背側的肌腱(阿基里斯腱)出現一顆顆突起的肉瘤。
肉瘤
3. 角膜老年環:眼睛角膜周邊出現白灰色環狀物體,表示可能有血脂過高的現象。
角膜老年環
積極治療 讓血管逆轉勝
許多患者一聽到自己壞膽固醇過高時,都會希望以控制飲食或運動等自然的方式來改善,對於降膽固醇的藥物卻敬謝不敏。對此,洪惠風醫師表示:「自然未必是好的,人工也不一定就是差的,就像現在已經有自來水了,何必還要再去井裡打水呢?」他提到,節制飲食或運動大約只能降8%的壞膽固醇,對於壞膽固醇動輒飆破200 mg/dL的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而言,效用其實是遠遠不足的。高膽固醇血症患者表示天生體質就是如此,一輩子都必須為了降膽固醇而奮戰,如果有更方便的方式來控制膽固醇,為何不讓自己輕鬆一點呢?
翁國昌醫師認為,正確的運動及飲食對高膽固醇血症患者而言確實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積極治療。他表示,臨床上最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是史他汀類,大約可降30至50%壞膽固醇,若再加上抑制膽固醇吸收的藥物,大約可減少65%的壞膽固醇。不過,對於某些患者而言,口服藥物的療效可能還是不夠理想,此時不妨考慮使用針劑。「就像組合拳一樣,醫師會依據患者狀況及風險來決定治療的目標值,以及採用什麼樣的藥物組合;整體而言,口服藥物和針劑一起合用,效用甚至可達80%以上,讓患者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他欣慰的說。
翁國昌醫師指出積極治療對高膽固醇血症患者而言才是最重要的,飲食或運動的效果很有限。
血管的逆齡工程
「血管有多老,人就有多老!」是洪惠風醫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為血管出問題,影響的是全身的健康,不單只是心血管而已。翁國昌醫師進一步呼籲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千萬不要忽略治療的重要性,因為壞膽固醇過高,就如同揹了一顆未爆彈在身上,不知道何時會被引爆,而積極接受治療,不止可減緩血管老化的速度,甚至還可能逆齡回春。
本篇報導由賽諾菲贊助,衛教資訊僅供參考。有關個人健康狀況或疾病治療方面的問題,請諮詢專業醫療人員。MAT-TW-2401414-1.0-11/2024
1. Zaid M, et al.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 Media Thickness and Plaque: Clinical Use in Need of Clarification. J Atheroscler Thromb. 2017 Mar 1;24(3):227-239.
2. Julie Corliss. How it’s made: Cholesterol production in your body. [Updated 2017, February 6]. In: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Internet]. Available from: How it’s made: Cholesterol production in your body - Harvard Health
3. Mach F, et al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Eur Heart J. 2020 Jan 1;41(1):111-188.
4. Al Aboud AM, et al. Xanthelasma Palpebrarum. 2024 Mar 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4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1501/
5. Lugo-Somolinos A, Sánchez JE. Xanthomas: a marker for hyperlipidemias. Bol Asoc Med P R. 2003 Jul-Aug;95(4):12-6.
6. Rifkind BM. The Incidence of Arcus Senilis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ts Relation to Serum-Lipid Levels. Lancet. 1965 Feb 6;1(7380):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