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發作前,有5個徵兆!預防中風,中醫教你這一招就有效
三高及肥胖 是中風的高危險族群
腦血管疾病是2018年十大死因統計的第4名,其中,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中風的起因為腦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其發病急遽、迅速、詭異與多變的特性,讓中風成為令人措手不及的疾病。多數中風的病人,在中風之後可以存活下來,但卻留下永久性後遺症,如半身不遂、智能退化等,同時也可能對家庭造成財務及照護上的沉重負擔。
中風又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是因腦血管阻塞而導致腦細胞缺血;出血性中風則是因腦血管破裂,產生血塊壓迫腦細胞及影響供血。中風的高危險群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凝血異常、肥胖、抽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嗜吃鹽、高膽固醇飲食、紅血球過多症、服用口服避孕藥及某些藥物,如:安非他命、海洛因等皆有可能增加腦中風發生之風險。
中風有前兆嗎? 認識「小中風」5大症狀
發作如此快速的疾病,我們有辦法率先揪出腦中風的徵兆嗎?其實許多患者在中風發作前,都先經歷了所謂的「小中風」,也就是短暫性腦缺血。小中風主因是動脈供應腦部的血液循環突然阻塞,使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乏氧和養分,導致那個部位所司的功能暫時減退,一旦栓塞沖散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的功能也會恢復。
小中風的症狀包括以下5大症狀:
- 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或無力,尤其是身體的單側
- 突然感到困惑,口齒不清,或聽不懂別人的話
- 單眼或雙眼視力突然模糊
- 突然舉步困難,覺得昏眩,失去平衡或協調
- 突然不明原因的頭痛欲裂
因此當出現小中風症狀時,就代表你可能已經成為中風的高危險群,需盡快就醫,以免演變成嚴重的腦部血管堵塞,進而導致中風。
觀察臉部 找出中醫觀點的「中風先兆」
西醫有小中風症狀可以看出前兆,那中醫師如何觀察出中風的危險群?中醫師周宗翰指出,透過觀察臉上5個部位,就可以判斷中風風險:
- 眉間:兩眉之間,是否有垂直的紋路——「懸針紋」
- 耳朵:在耳垂部位出現由下往上的斜切摺痕——「冠心溝」
- 山根:鼻樑上半部出現橫紋
- 嘴唇:唇色呈現偏暗
- 舌頭:表面出現瘀斑
中醫如何治療中風?
中醫師周宗翰表示,針灸可以促進腦部的循環,進而有效改善中風後的症狀。針灸的穴道包括位於頭頂的百會穴,以及四神聰等。中醫師周宗翰提供自己所正在醫治的病例,一名60多歲的病患,在針灸的治療之下,搭配中藥的調理,從原本無法行走,到現在已經可以行動自如。中醫師周宗翰提醒患者,中風的黃金治療期是6個月內,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治療的效果可能不如及時治療來得理想。
除了針灸可以有效治療中風症狀,透過「放血」也有助於患者中風當下的急救,但要小心使用錯誤,反而會使病情更加惡化!傳聞中風發作時,第一時間可在十隻手指頭尖端,接近指甲的地方進行刺針放血(也就是中醫所謂「十宣放血」),可防止中風惡化,這是真的嗎?
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其實此方法在中醫來看不完全正確,在考慮要不要幫患者放血前,第一步一定要打電話叫救護車,把握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因為在電腦斷層的診斷下才可以精確地盼電視梗塞型還是出血型中風,後續的治療是截然不同的。
那在救護車來之前,有需要做十宣放血的緊急措施嗎?中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將中風依有無意識障礙分中臟腑和中經絡,有意識障礙的中臟腑再區分閉證和脫證。以中醫的觀點來說,閉證才適合十宣放血,脫證則不太適合,因為脫症放血可能讓患者的出血症狀更加嚴重。
中醫師周宗翰另外告訴我們,除了十宣放血外,中醫也會使用「大椎四穴」及「百會五穴」放血拔罐,改善腦部壓力,提高腦組織氧分壓,減少腦細胞病灶的範圍持續擴大,在後續的復原下增加腦代謝機能,減輕病變神經的缺血缺氧狀況,從而促進腦組織的恢復,有利於癱瘓肢體和語言障礙的恢復,這在中醫臨床上的案例是很常見的。然而「針灸放血」屬於醫療行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且有凝血疾病的患者不宜放血,以免血流不止;有糖尿病的患者,更是要注意傷口感染。
中醫師也推薦 簡單又有效的中風預防法
中醫師周宗翰提供了我們,預防中風簡單又有效的方法。中醫常使用天麻來改善短暫性腦缺血的情形產生,因為天麻有鎮靜和增加腦血流量的功效,對手腳麻木、頭暈耳鳴與預防中風方面的疾病確實有不錯的緩解,建議民眾不妨可以自製天麻杏鮑菇雞湯來預防中風的發生。
天麻杏鮑菇雞湯
材料:
天麻10克
杏鮑菇500g
黑木耳50克
老母雞1隻
水4,000cc
薑片蔥段適量
胡椒粉
鹽8克
做法
天麻提前用清水浸泡半小時備用,杏鮑菇、黑木耳切片,老母雞切塊,加入4,000cc水及薑片、蔥段大火煮到滾,開蓋沸騰5分鐘,轉文火候再下天麻燉1小時,加鹽和胡椒調味即可食用。
杏鮑菇的纖維含量豐富,有整理腸胃及美容的效果,黑木耳有活血、防止血管硬化的效果,黑木耳含有的高纖維與膠質,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困擾,在中藥裡又被稱為血管清道夫,因此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與肥胖的人特別適合這道湯。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