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宏

「擤錯鼻涕」竟可能引發腦膜炎!一直哭、扯耳朵...兒科醫師警告:出現「4種症狀」父母就要注意了

撰文者: 邱璟綾/攝影:蔡祖芸2020-08-26

中耳炎在小兒科門診中,是相當常見的疾病,小兒科醫師林冠宏表示,在3歲以前,有高達7成的小朋友,曾受中耳炎所苦。由於細菌感染,導致耳朵痛或悶脹、流膿,甚至合併發燒,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除了聽力受損,嚴重者恐顏面神經麻痺,若是細菌感染至腦部,甚至可能誘發腦膜炎,提高死亡風險。

但他看診時發現,很多家長誤以為中耳炎的病因來自耳朵進水或耳屎太多,這些觀念都不盡然正確,究竟家長該如何檢視孩子的身體健康?日常又該如何妥善預防呢?

中耳炎的發生原因?

耳朵構造最外面是耳殼,然後是外耳道,接著是耳膜,耳膜內部的腔室就是中耳腔,當中耳腔遭細菌或病毒感染,就會導致中耳炎。

林冠宏指出,由於小朋友的耳咽管生長較為水平,和成人相比又更短更窄,當呼吸道感染時,鼻腔的分泌物容易沿著鼻咽管跑到耳咽管,進而逆流到中耳腔內,導致中耳積水造成感染,因此中耳炎特別好發於學齡前兒童。「感冒」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感染原因,小朋友可能因為過敏、感冒導致鼻涕逆流,這時呼吸道中的病菌,通過耳咽管到達中耳,就會引發發炎反應。

家長如何第一時間判別?如何治療?

中耳炎最常見的症狀是合併發燒、食慾不振、耳朵悶痛與流出帶有腐臭味的黃綠色分泌物。但小朋友不太會口語表達,大多以哭鬧不安,或是拍打頭部、拉扯耳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舒服。

若是得到中耳炎,醫生會以10至14天的抗生素治療,即使服藥後幾天已沒有不適症狀,仍要遵照醫囑持續給藥,直到療程完全結束。若是復發頻率高,或反覆遭到感染,建議家長可以考慮接受手術降低復發率,一般小朋友上小學後,得中耳炎的機會就會下降。

耳朵痛一定是中耳炎嗎?

林冠宏表示,醫師在進行中耳炎的診斷時,會先觀察耳膜的變化,當中耳炎很嚴重的時候,會導致耳膜破裂,耳洞口就會看到黃色或綠色的膿水。但小朋友若是耳道受傷或不乾淨,也可能會引發外耳炎,或是半夜睡覺時耳朵遭到小蟲子闖入,同樣都會造成耳朵疼痛,建議家長若是觀察到孩子耳朵出現不適,應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

中耳炎是耳朵進水或耳屎太多嗎?

很多中耳炎患者或家長,第一時間總是疑惑,是不是洗澡的時候耳朵進水?或是小朋友耳屎太多導致感染?林冠宏指出,這是很常見的誤解,耳朵的構造又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其中外耳與中耳中間還以耳膜相隔,因此就算耳朵進水,通常只會在外耳導致外耳炎。

林冠宏不鼓勵家長清潔小朋友的耳屎,因為小朋友的耳道較小,且皮膚細嫩,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耳道出血或耳膜穿孔,引發後續感染危機。此外,小朋友的耳屎大多為鬆散的薄片,會透過咀嚼不斷外推,若家長主動清潔,甚至拿棉花棒清理耳垢,可能會將耳屎愈推愈裡面,甚至導致耳道阻塞。

5招預防中耳炎:

預防中耳炎,除了要勤洗手、避免感冒以外,林冠宏也提出5大方向,使家長幫助幼兒遠離中耳炎危機。

1. 疫苗:現在其實有正確對抗中耳炎的疫苗,建議家長可以帶孩童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並按時接種流行性感冒疫菌,雙管齊下降低感染中耳炎的機率。

2. 遠離過敏原:過敏性炎就是因為環境中的種種因素,引發鼻腔黏膜過敏反應,會導致不斷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症狀,更可能併發中耳炎。建議日常生活除了避開塵螨、海鮮等自身過敏原外,還要均衡營養攝取、注意早晨與換季的保暖,並保持環境通風整潔。

3. 拒絕二手菸:研究指出,抽菸、煙霾等刺激氣體,容易刺激黏膜導致耳咽管阻塞,因此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嬰幼兒處於二手菸的環境當中。

4. 緩解鼻塞:若是有因為疾病或過敏鼻塞的人,建議使用抗組織胺等藥物緩解症狀,避免鼻塞狀況持續太久,造成黏膜腫脹併發中耳炎。

5. 正確擤鼻涕:很多小朋友不知道如何正確擤鼻涕,例如有小朋友習慣一次擤兩邊的鼻孔,結果導致鼻涕逆流到耳咽管。正確的擤鼻涕方式應該是壓住單邊鼻孔,稍微低頭且將嘴巴微微打開,接著輕輕的出力,就能將鼻涕擤乾淨,同時降低耳咽管逆流的風險。

林冠宏示範正確擤鼻涕方式,應先輕壓單邊鼻孔,微微張嘴,再出力擤鼻涕。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呂宇真

醫師基本資料




  • 林冠宏 醫師


  • 專長:兒童預防保健

  • 診所:優生醫院

  • 電話:08-7382222

  • 地址:900屏東縣屏東市瑞光路三段103號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