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要贏得雙腳保衛戰 千萬不要忽視PAD
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造成的足部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AD)。
「游主任,我腳好痛,痛到都沒辦法走路,怎麼辦?會不會要截肢?」在嘉義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游慧宜的診間,一名年約70多歲的阿嬤坐在輪椅上,焦慮陳述自己的症狀,因為強忍疼痛,她眉宇間的皺紋不時糾結,眼神盡是憂慮。這位阿嬤不只有糖尿病,腎功能也不好,游慧宜主任仔細觀察阿嬤的腳,發現她的腳除了蒼白冰冷,腳趾末端還隱隱發紫。
游慧宜主任察覺不對勁,懷疑阿嬤的下肢血管出現問題,立刻為她進行ABI檢測(Ankle-Brachial Index - 踝肱指數,或稱上下肢血壓比),一般正常人做ABI檢測,正常值為0.9-1.3,但這位阿嬤只有0.4,代表血管阻塞非常嚴重。游慧宜主任看到檢查結果,便確定這位阿嬤是因「周邊動脈疾病」導致下肢血管阻塞。
在游慧宜主任的勸說下,這位阿嬤很快就接受心臟科動脈導管治療,疏通下肢血管,當下肢血管疏通成功,阿嬤的腳便不再疼痛,原本坐輪椅的她,出院後也能恢復自行走路。當她再一次走進游主任診間,臉上充滿歡喜與感激的表情。
糖友身體容易發炎,為PAD高風險族群
「周邊動脈疾病」的英文名稱為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簡稱PAD,也稱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簡單來說,就是病患的周邊動脈受到阻塞。
根據游慧宜主任豐富的臨床經驗,她發現上述阿嬤的情況並非個案。游慧宜主任解釋,糖友若血糖居高不下,身體容易處於發炎狀態,此時血液會比較濃稠,血小板功能也欠佳,血管硬化程度更會加重,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糖尿病病友很容易成為PAD高風險族群。
許多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AD)患者無典型症狀,而PAD依嚴重度可分為四個階段。
高齡糖友共病多,常忽視PAD問題
許多PAD病患初期沒有症狀,進入第二期就會開始產生典型症狀-間歇性跛行,病患一走路就感覺下肢疼痛。若血管阻塞的位置較高,病患走路時,疼痛點就會在大腿及臀部,若阻塞位置偏下方,就有可能產生小腿疼痛,多數在休息後就會改善。如果進入第三期,病患就算休息也會感覺下肢疼痛。當演變成第四期,下肢缺氧、缺血情況更為嚴重,有的病患甚至出現下肢皮膚發黑及壞死現象,皮膚也會顯得非常冰冷,截肢風險會直線上升。
PAD除了引起間歇性跛行,也可能造成下肢麻木、抽筋,有些病患常走路走到一半就抽筋。不少長輩不僅患有糖尿病,同時合併退化性關節炎等其他疾病,原本就不良於行、行動力衰弱,下肢血管問題便常受到忽視。
糖友罹患PAD,腳上有傷口難以癒合,恐陷入「有傷口、感染、清創」的無限循環,建議糖友50歲開始做PAD篩檢。
糖尿病患高血糖,如果有PAD,再加上傷口感染,處境會很悲慘
游慧宜主任觀察發現,當糖友患有PAD,腳上又有傷口,加上血糖控制不好、神經病變等因素,傷口便難以癒合,病患可能會陷入「有傷口、感染、清創」的無限輪迴,病患的營養攝取也會變差。由於活動力下降,肌肉量大幅萎縮,健康狀況更容易急遽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是糖尿病病友,會建議50歲開始做PAD篩檢!」游慧宜主任指出,若是一般健康成年人,多數是在65歲後才會出現PAD。但糖友的情況不太一樣,在得到糖尿病之前,大部分第二型糖友其實已經有代謝症候群,在此階段,糖友的血管多半已出現異常變化,對於PAD所造成的傷害,糖友更需要提高警覺,才不會掉進上述惡性循環中。
精準檢測,找出血管阻塞位置
「當PAD病患就醫,檢測PAD的重要指標為ABI,但這項指標有其侷限性。」游慧宜主任指出,這項指標的正常值是在0.9以上,如果數值太高,假設大於1.3或1.4,也不代表就是健康,有可能是血管有鈣化過於嚴重、血管壓不扁造成。當發生這種情況,就要考慮測量病患的腳趾頭血壓,再與病患的手臂血壓相比,因為最末梢的血管比較沒有鈣化問題,檢測結果較不會受干擾。此外,也可測量身體分段壓,就是測量大腿及小腿等身體不同部位的血壓,透過比對初步了解血管阻塞區域。
除了ABI、分段壓等指標,病患也可以接受超音波檢查,幫助找出血管阻塞位置。當需要進行手術,醫師也會建議病患做電腦斷層掃描,或者核磁共振攝影加血管方面的檢查,讓治療更為精準。
嘉義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游慧宜主任。
PAD與全身血管健康,環環相扣
游慧宜主任強調,如果單純治療PAD,多數透過動脈導管或外科繞道手術等療程就能疏通血管。如有間歇性跛行症狀,目前也有藥物可以改善症狀、提升病患行動力,讓病患的生活品質更好。但重要的是,病友必須控制各項風險因子,包括血壓、血脂及血糖等,若有高血糖,就必須嚴格控制血糖起伏,以免全身血管一再受高血糖傷害。以整體健康來看,若有PAD,可能代表全身血管並不健康,病友往後出現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相當高。所以在心血管的健康照護,病友更要多加留意,平常除了要記得補充足夠水分,確保血液循環更順暢,戒菸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游慧宜主任也一再提醒糖友有關足部照護的重要性。游慧宜主任說,糖友要盡量避免足部受傷,當足部出現傷口,治療就會更棘手。舉例來說,糖友要多穿包鞋、少穿拖鞋,平常也要避免在外面赤腳走路。因為糖友對溫度變化比較不敏感,所以也盡量不要泡腳,以免燙傷而不自知。多注意這些重點,糖友在足部保衛戰才能贏得先機,獲得良好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