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NG行為,讓骨質疏鬆治療大打折扣?家醫科名醫吳至行提醒:骨鬆治療不打折,這件事是重要關鍵!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訊,50歲以上的民眾當中,約20~30%面臨骨質疏鬆症的威脅,當骨鬆情況持續惡化,骨折風險也持續攀升。不過長期推動骨質疏鬆症防治的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同時擔任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的吳至行觀察到,在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過程中,一旦骨鬆病友出現一些NG用藥行為,像沒有按照醫師指示規律用藥,或者沒有在空腹的時候吃藥,甚至讓骨鬆用藥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就會影響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進而導致骨鬆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吳至行醫師解釋,人體中的骨骼每天都在更新,代表身體不斷去除老舊骨骼,再長出新骨骼取代,呈現一種「代謝、轉換的循環」;一個人年輕的時候,老舊骨骼的去除速度與新骨骼的生成速度較為一致,但隨著年齡增長,加上女性停經、代謝異常等因素,骨骼流失的速度就會加快,而製造新骨骼的速度相對就會太慢,長期下來,就很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的情況。

事實上,對抗骨質疏鬆是一場長期戰役。在為骨鬆病友看診時,吳至行醫師常強調一個觀念:骨質疏鬆症如同糖尿病、高血壓一樣,都是屬於「長期、慢性的疾病」,加上人類骨骼是「破壞容易,建設難」,一般會建議治療5年以上,效果才會真正顯現,若治療只維持短短數個月,一停止治療,骨質就可能迅速流失,且更為脆弱。

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種為抑制骨骼流失,像雌激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雙磷酸鹽類藥物與RANKL單株抗體等,作用機轉就是在減緩骨骼流失速度;第二種則是刺激骨骼製造,以合成副甲狀腺素、硬化蛋白抑制劑等藥物為主,通常這兩類藥物不會合併使用。另一方面,有些藥物為口服劑型,也有一些藥物為皮下注射劑型,提供病友不同的選擇。

「如果大家都遵照醫囑用藥,無論口服或注射,最終的效果都很相近。」吳至行醫師指出,許多國內外研究都發現,骨鬆病友骨折後按照醫師指示規律用藥,不管是口服藥物或皮下注射劑型,骨折再發生率都可以減少約5成。反之,若用藥斷斷續續,治療效果自然就會打折扣,這也是為什麼對於骨鬆病友來說,定期回診並規律用藥這件事情是最重要關鍵。

不過,根據一些調查報告顯示,許多骨鬆病友無法持之以恆地使用口服藥物,因此常置身於骨折風險當中,主要原因在於,骨質疏鬆症無聲無息,病友吃藥時,對骨密度的提升並不會有明顯感覺,所以很容易半途而廢;為了幫助病友持續用藥,近年來醫藥界逐漸發展出皮下注射劑型,有的藥物每6個月注射一次,或每年注射一次,相較於口服藥物,這類藥物的用藥遵從性會比較高。

另外,骨鬆病友在使用藥物時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像部分口服藥物須空腹服用,或者有的藥不可與抑制胃酸的藥併用,藥物吸收才不會受干擾,而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到藥物的血液濃度變;如果是皮下注射劑型的藥物,這些因素的影響就會縮小,藥物濃度會更為穩定,效果也就可以持續發揮。吳至行醫師認為,每位病友的狀況不同,年齡與共病情況也不一樣,骨鬆治療策略的思考要更加周全,建議病友與醫師充分溝通,謹慎評估藥物的選用。

吳至行醫師也提醒,骨鬆病友若想改善骨質狀況,除了用藥以外,規律運動、飲食與戒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等,也都十分重要,如果本身的體質、骨架較為脆弱,更要避免衝撞、跌倒,每個環節都得留意,才能全方位守護骨骼健康。

想了解更多骨質疏鬆症資訊,就看 全台骨鬆良醫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全台骨鬆良醫

全台骨鬆良醫

查看全部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八成台灣人都怕股市崩盤,但很少人注意到,八成台灣人的骨質並不合格;骨質疏鬆多半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發生併發症,嚴重可能致命。想要對症下藥,除了定期做骨密度檢查,還得找到骨鬆專科醫師,快來認識「全台骨鬆良醫」。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