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塊、出血...5種檢查方式判斷「口腔癌」!口腔癌分4期,一次解析各期存活率、治療方式
口腔癌患者有9成是男性,多集中在40~70歲之間,是好發年齡最低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
1.口腔癌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2.誰、哪邊可以篩檢口腔癌?
3.口腔癌第一~第四期的風險?
4.根據不同的期數,會有不同的治療嗎?
{DS}
口腔癌(Oral cancer)是台灣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4位,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8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
口腔癌患者有9成是男性,多集中在40~70歲之間,是好發年齡最低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而致癌成因多與「嚼食檳榔、抽菸及喝酒」有關。究竟口腔癌要如何檢查?哪邊可以篩檢?若不幸罹患口腔癌,每期的治療方式又是如何?
口腔癌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在了解到口腔癌的危險性後,民眾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罹患?除了可能有腫塊、流血、紅斑、白斑、口腔內破皮與潰瘍超過兩個禮拜、舌頭無法靈活活動、臉及頸部有腫塊或兩側不對稱等口腔癌的重要癌前徵兆外,也可透過以下檢查確定:
一、問診:醫師會詢問是否有危險因子(是否有吸菸、喝酒及嚼檳榔的習慣)及家族病史(家族中是否有人罹患口腔癌)。
二、視診:檢查口腔內外,還會注意顏面及頸部之對稱性,檢查有無顏色的改變或外觀的不平滑等。
三、觸診:確定有無腫脹、表面粗糙或硬塊,觀察病變的硬度、可動性、壓痛與否、及是否容易出血等。
四、組織染色劑染色檢查:以試劑輔助,將口腔黏膜染色,並以目視檢查。
五、組織切片檢查並送病理報告,此為最終確定口腔癌與否的必要步驟。
1、若有懷疑的口腔內病灶,會經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確定是否為惡性。
2、安排頭頸部電腦斷層、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以及全身骨頭掃描或全身正子檢查,以確定臨床狀況是否僅有原發病灶,或是否侵犯附近其他器官或構造。
3、確立口腔癌臨床分期後,建立未來治療計畫。
延伸閱讀:「口腔癌」有6大症狀,白斑、潰瘍超過●個禮拜就是癌前徵兆!從成因、分期到免費篩檢,一次看懂
誰、哪邊可以篩檢口腔癌?
為了維護國民健康,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及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進行每2年1次的口腔黏膜檢查。
符合資格之民眾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檢查,相關篩檢資訊請洽當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或至衛福部網站查詢。以下僅列出7縣市之篩檢醫療院所:
口腔癌第一~第四期的風險?
至於口腔癌的分期為何?第一期:腫瘤的最大半徑小於或等於2公分,且無淋巴或遠處轉移;第二期:腫瘤的最大半徑介2~4公分,且無淋巴或遠處移;第三期:腫瘤的最大半徑超過4公分,或已有淋巴轉移小於3公分;第四期:癌症侵犯附近組織(如穿過骨外層,深入深層肌肉、上頜竇、皮膚),或淋巴轉移大於3公分者或已有遠處轉移。
且根據台北榮總的口腔癌治療準則顯示,只要在第一、二期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5年的存活率可以有70、80%以上;若是延到第三、四期才治療,則治癒的機會將降至50%甚至低於30%以下。而晚期口腔癌的復發大都發生在3年內,其中有80%出現在局部或頸部,20%會發生遠隔轉移。
根據不同的期數,會有不同的治療嗎?
經上述檢查方式,若不幸確診口腔癌,要如何治療?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指出,第一期的治療,只需要開刀,無須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但若到了第四期,就有可能因癌細胞轉移導致無法開刀,而且到了這階段,就算是開刀,開完刀後臉上一個大洞,後續也需要經過重建等浩大工程。因此建議,若口腔出現紅斑、白斑、腫塊等徵兆,還是得及時就醫早篩檢,才能儘早發現口腔癌。
以下根據衛福部台中醫院資料,列出口腔癌每期的治療方式:
1、口腔癌前期:
以雷射或手術刀切除方式。
2、口腔癌第一、二期:
以切除原發病灶為原則(舌癌第二期較易復發或轉移,也可採合併頸部淋巴切除術)。
3、口腔癌第三期:
除原發病灶大塊切除外,並同時需做頸部淋巴廓清術。若術後淋巴節有轉移,則需加上口服A酸預防治療,或給予預防性放射線治療。
4、口腔癌第四期:
手術切除原發病灶及合併頸部淋巴廓清術、硬軟組織重建手術,同時術後4~6週必須做放療及化療之合併治療。若醫師認為無法手術之病例,則僅以放療及化療合併治療。
參考資料:
基隆市衛生局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呂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