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有益身心健康!其實自戀還分健康、不健康,心理諮商師教你:掌握「一關鍵」做一個健康的自戀者
我們常常把「自戀」當成貶義詞使用,以自戀形容一個人的時候,大概是想說這個人過分關注自己,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自戀的狀態似乎是令人反感的。但在心理學中,自戀其實是一個中性詞,是描述對自己的一種依戀狀態,不過的確有「健康的自戀」和「不健康的自戀」之分。
健康的自戀是這種狀態:首先,你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會覺得自己是可有可無的透明人;其次,你有一些自己的規則,用來判斷人際關係和生活的環境;最後,當你的存在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困難時,可以依靠自己的規則來應對,並且你喜歡和相信那些規則對自己是有好處的,能讓你更好地生活。同時你也喜歡和認同自己這樣存在的狀態,進而認可、依賴。
不健康的自戀是這種狀態:首先,你有時覺得自己卑微到如同塵埃,即使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也沒關係;但有時你又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只有你的事情最重要、比天還要大,眼中裝不下任何人。其次,你常需要依賴別人的規則來幫你做判斷、做決定。在學校裡,老師就是絕對的權威;在工作中,老闆是絕對的權威;在感情中,伴侶是絕對的權威,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你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但也有完全相反的狀況,也就是老師、老闆和伴侶都是你的工具人,你毫不在意他們怎麼想的、有什麼感受,只要實現你的目標就可以了。最後,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慌張、迷茫,要嘛趕緊抱住身邊的人當你的浮木,要嘛直接犧牲掉你的工具人,不承擔任何責任。
「安全感」其實是一種健康的自戀狀態,就算自己一個人也可以依賴自己的安心狀態。聽起來,安全感是一種自我給予的感受,對成年人來說的確如此;但我們還是嬰兒時,這個安全感是無法提供給自己的,需要依賴當時環境以及照顧我們的人。怎麼樣的照顧才能讓嬰兒產生原始的安全感,在前兩節中都有討論,這裡我們再回顧一下。
在1歲左右斷奶前的時間,是我們幾乎需要完全依賴外界以獲得安全感的階段,我們所有的生活需求都用哭喊的方式來尋求外界理解,比如饑餓、排泄⋯等。在這個階段,我們期待餓了就能馬上吃奶,排泄了馬上就有人來清乾淨,如果大部分情況下,這些需求都被很好地照顧到了,那麼原始的安全感也就形成了,偶爾沒有被滿足的情況,雖然會讓嬰兒經歷一定的負面體驗,但並不會影響安全感的建立。如果這個階段的安全感初始值比較高,即便後來會經歷斷奶、跌倒、尿褲子⋯等早期挫折,心理也不易受到傷害,能更好地進入獨立階段。
我屬於什麼類型的安全感
「自戀」來自「他戀」─如果沒有人為你展示「戀」是什麼,你是不明白的;如果你最信任的人告訴你「戀」是什麼,同時不斷用行為告訴你,你很容易就相信了,並且認為那就是自己的位置。所以安全感最初的來源就是和親近的人(大部分時候是母親,以下都用母親代稱)的依戀模式,比較經典常見的是四種模式,分別為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和混亂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Secure):這類嬰兒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候,感到非常安心和舒心,但不會總是依賴和母親的互動,可以自得其樂。當母親離開時,會表現出明顯的苦惱,但當母親回來時,也會立即尋求和母親的接觸,並且能很快回到安心和舒心的狀態。
迴避型依戀(Insecure-avoidant):這類嬰兒在母親靠近或離開的時候,都不會有強烈的互動興趣。當母親靠近時,他們可能不予理會或者短暫接近又離開,甚至可能有忽視或躲避行為;在母親離開時,也不會有明顯的緊張或憂慮,就好像母親和陌生人沒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