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發作有3大前兆!癲癇發作原因、症狀及急救5步驟一次解析

癲癇發作可能會有意識喪失、失去記憶、全身僵直、肌肉抽搐等症狀,若發作時間持續超過五分鐘以上,或者患者一直無法恢復意識、發作期間受傷、病患出現異狀,須立即送醫治療。(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癲癇是什麼?癲癇的定義與病因
癲癇類型與發作年齡
癲癇發作前兆與症狀
癲癇發作原因
癲癇發作的急救處置
癲癇能治好嗎?癲癇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
{DS}
癲癇(Epilepsy)為大腦神經元過度放電所致的一種非傳染性腦部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統計,全球約有5000萬人患有癲癇,是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每年約有500萬人被診斷出患有癲癇。癲癇能治好嗎?癲癇發作原因、前兆、症狀及癲癇發作現場的急救處理,以下整理說明。
癲癇是什麼?癲癇的定義與病因
癲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疾病之一,書面記錄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在過去科學與醫學尚未發達的時代,癲癇被認為是一種超自然、神魔附身所致疾病,被俗稱羊癲瘋。歷史上許多知名人士皆被記載患有癲癇史,如建立太平天國的洪秀全、西方的凱薩大帝、拿破崙、梵谷等。此外,近期因流感併發肺炎驟逝的知名女星大S徐熙媛於生前就曾透露自己多次因癲癇發作昏迷入院,甚至在生第二胎時癲癇復發一度失去呼吸心跳。
事實上,癲癇是一種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特徵是反覆發作的癲癇發作。癲癇發作是由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所引起的,這些異常的電活動會干擾大腦正常的功能,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症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說明,一次癲癇發作並不等於患有癲癇,全世界有10%人口一生中會發作一次癲癇。癲癇的定義指的是兩次或兩次以上無誘因的癲癇發作。
至於,癲癇的致病因素與許多潛在的疾病機制有關。不過,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球約有50%的癲癇病例的病因仍未知,而癲癇病因可分為結構性、遺傳性、感染性、代謝性、免疫性和未知性。
- 產前或剛出生時造成的腦損傷(如出生時缺氧或創傷、低出生體重)
- 與腦畸形相關的先天性異常或遺傳疾病
- 嚴重的頭部損傷
- 導致腦部供氧量減少的中風
- 腦部感染,如腦膜炎、腦炎或腦囊蟲病
- 某些遺傳綜合症
- 腦瘤
癲癇類型與發作年齡
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癲癇,通常始於兒童期或60歲以上。食藥署於「藥博士 正藥說」粉專提到,癲癇發作是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造成,可能導致短暫的意識、行為或運動異常。而年齡是癲癇發作的風險因素,60歲以上長者的癲癇盛行率更高。另外,大腦中癲癇發作的最初位置以及擴散範圍,可分為局部性發作及全身性發作。
癲癇種類:局部性發作
指的是僅影響大腦部分區域。通常為大腦局部先放電,而後可能逐漸擴大影響至其他部份。根據台灣癲癇醫學會資料指出,局部性發作亦分為三小類:單純型部份性發作、複雜型部份性發作,以及部份性發作演變成的次發性大發作。
癲癇種類:全身性發作
為一瞬間大腦同時全部發電,會同時影響大腦兩側,如大發作(全身僵直抽搐)和失神發作。根據台灣癲癇醫學會資料說明,全身性發作可再細分為原發性大發作、失神性發作(小發作)、失張力性發作及肌抽躍性發作。
癲癇發作前兆與症狀
癲癇發作前兆可能可能出現胃部不適、莫名恐懼或怪異氣味等感覺。雙和醫院藥劑部藥師林威辰指出多數癲癇發作會持續30秒到2分鐘,通常不會超過5分鐘。若持續超過五分鐘或持續癲癇發作的狀態,建議送至醫院急診處理。
癲癇的症狀因發作的類型而異。常見的癲癇發作症狀,包括:
- 全身性抽搐:這是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的典型症狀,患者會突然倒地,並出現全身肌肉強直、抽搐的情況。
- 局部肌肉抽搐:局部性發作通常表現為手、腳或面部某一部位的肌肉抽搐。
- 意識障礙:發作時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並無法對周圍的環境作出反應。
- 感覺異常:一些患者會出現異常的嗅覺、視覺或聽覺經歷。
- 行為異常:有些患者在發作前會出現情緒波動、焦慮或不安的感覺,這種現象通常為發作前兆症狀。
癲癇發作原因
癲癇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很多種因素都可能成為誘發癲癇發作的原因。某些因素可能會誘發或加劇大腦中神經元異常放電放電,從而引發癲癇發作。這些誘發因素通常因人而異,根據美國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衛教資料整理說明以下常見的癲癇發作誘因:
- 睡眠不足或不規律的作息
- 情緒壓力或情緒波動
- 閃光或強光刺激
- 飲食不規律或缺乏營養
- 服用某些藥物、過量飲酒、攝取過多咖啡因、吸毒等可能會干擾大腦的正常運作。
- 發高燒、脫水
- 激烈運動或身體過度勞累
- 酒精或藥物戒斷
- 疾病或感染,如腦腫瘤、腦膜炎、腦血管病變等腦部疾病、或流感重症、肺炎等全身性感染都可能會導致癲癇發作。此外,肝腎相關代謝性疾病也會增加癲癇發作的風險。
- 荷爾蒙變化:部分女性患者經期前或月經期間,癲癇發作的頻率會增加,這可能與荷爾蒙變化有關。
- 環境因素包括天氣變化或是激烈的視聽刺激,如聲音太大、音樂太大聲等,特別是對光敏感、聽覺敏感的患者。
- 未按時服用抗癲癇藥物
癲癇發作的急救處置
癲癇發作時,正確的急救措施能夠有效減少對患者的傷害。癲癇發作的當下通常會有一段時間意識模糊甚至完全喪失意識,急救處置應該根據發作的類型及其嚴重程度來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台灣癲癇醫學會表示,癲癇通常為短暫性、可恢復的,且一旦開始發作若給病人服藥不但沒有幫助反而還會造成傷害,建議最好保持鎮定,讓它自己結束。
食藥署表示,癲癇發作時,患者可能會意識喪失、失去記憶、全身僵直、肌肉抽搐等,發作後則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無力感、言語困難或短暫性視力喪失等狀況。若癲癇發作超過五分鐘以上或意識一直無法恢復、發作中出現受傷、病患出現異狀須立即送醫。以下說明癲癇發作的急救處置5步驟口訣「護禁側陪送」:
- 護:保護患者,將患者附近尖銳物品移開,若有軟墊或衣物可墊在患者頭部下方。
- 禁:禁止強制壓制患者肢體、禁止將任何物品放入患者口中。
- 側:將患者的臉側放並協助患者側臥,以利口水及分泌物流出口中,避免堵塞呼吸道。
- 陪:陪伴患者是意識恢復、神智清醒,並告知發作情況予以安慰。
- 送:連續抽蓄五分鐘以上,或連續發作神智仍然沒有回復,立即將患者送醫治療。
▲癲癇發作急救處置步驟。(圖/翻攝自 台灣癲癇醫學會)
癲癇能治好嗎?癲癇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
理論上癲癇的發作是可以控制的,約有70%的癲癇患者透過適當使用抗癲癇藥物,可以抑制癲癇發的狀況。但是,如果加上第二種藥物或第三種藥物,癲癇的狀況都無法良好控制,或是發作時是會影響生活品質及安全,就需要考慮以外科手術來治療癲癇
- 藥物治療:常用的第一線抗癲癇藥物,包括Phenytoin、Carbamazepine、Valproic acid、Oxcarbazepine、Clonazepam、Phenobarbital等。社團法人台灣癲癇之友協會表示,抗癲癇藥物通常必須長期且規則服用,如需減少劑量或停用藥物,務必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以免造成嚴重的癲癇發作。
- 手術治療:台灣癲癇醫學會指出,現在通過外科手術治療癲癇的技術相較成熟,研究也證明手術治療對頑固型癲癇的控制優於藥物治療。而目前可利用的手術,如:切除手術、大腦半球切除術、胼胝體切開術、軟腦膜下橫切術、迷走神經電刺激術,及深部電極電刺激術等。
另外,健保於109年12月1日起給付治療癲癇之「刺激迷走神經治療系統」,並於114年2月1日起,再給付新產品「理諾珐迷走神經刺激治療系統」,幫助癲癇患者更有效控制發作。健保署表示,理諾珐迷走神經刺激治療系統能自動偵測心率變化,提前發出電刺激,中止發作更即時、排定編程功能,減少患者往返醫院調整刺激參數的次數、提升安全性與療效,幫助患者獲得更穩定的生活品質,預計每年將有113名患者受惠,健保投入552萬點,讓更多癲癇患者獲得更先進的治療。
參考資料: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馬偕紀念醫院、藥博士 正藥說、台灣癲癇醫學會、雙和醫院、Cleveland Clinic、社團法人台灣癲癇之友協會
【延伸閱讀】
血氧多少算正常?如何提升血氧量?血氧濃度標準及監測血氧方法一次解析
OHCA是什麼?救得回來嗎?學會OHCA急救流程提高存活率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