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等疫情嚴峻才搶打!醫示警「同時染流感和新冠」重症與死亡率倍增,籲3大高風險群快接種疫苗

為提升國人對防疫的重視與積極預防觀念,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攜手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今(20日)舉辦衛教記者會,邀請專家學者解析國內外疫情趨勢、台灣疫情現況及疫苗安全性,並共同呼籲「預防重症缺一不可,流感加新冠疫苗才夠罩!」(圖/林勻熙 攝)
受到藝人大S感染流感併發肺炎驟逝消息影響,民眾開始意識到疫苗接種的重要性,甚至全台掀起流感疫苗搶打潮,造成疫苗一度短缺,為此疾管署緊急增購10萬支流感疫苗,並於今(20)日開打。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提醒,若等到疫情嚴峻時才匆忙補救恐怕錯失最佳防護時機,並表示疫情詭譎多變,切勿等到疫情爆發才一窩蜂接種疫苗,呼籲民眾盡早完成接種,降低流感及新冠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同時感染流感及新冠 重症及死亡風險倍增
流感與新冠病毒於秋冬季節經常共同或接續流行,而國人出國旅遊頻繁,疫情易與國際同步。除了流感疫情威脅之外,台灣民眾似乎認為現在感染新冠病毒不再嚴重。對此,黃振國表示,新冠病毒併發重症之死亡率並不亞於流感。國外研究發現,有14%的患者可能同時感染流感及新冠病毒,而這類患者在住加護病房、插管等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將倍增。
但是,台灣市調發現,民眾對於是否接種新冠疫苗,最主要原因為「疫情嚴重度」,顯示多數民眾對於預先接種疫苗以預防疾病的觀念仍相當薄弱。據統計,台灣新冠疫苗施打率遠低於英、美、韓等已開發國家,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甚至僅有17.2%。其中,新冠疫苗的安全性一直是影響民眾接種意願的主要原因之一。
慢性病患染新冠併發重症死亡風險高
另有國外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對於長者與慢性病患者仍構成嚴峻威脅。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曹玉婷醫師指出,慢性病患者(如慢性肝衰竭、慢性腎衰竭、慢性心臟衰竭、慢性肺衰竭、癌症、愛滋病毒、糖尿病第一型或第二型、過重或肥胖)感染新冠後重症的風險遠高於一般人,且當患者同時罹患的慢性病種類越多,死亡風險就越高。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醫師強調,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影響並不僅限於肺部,而是對全身器官的損害。由於新冠病毒會結合ACE2受體,進入身體後破壞全身器官,尤其對呼吸道、肺、食道、心臟、腎臟、迴腸、膀胱等器官風險較高,且ACE2受體年紀越大表現越多,因此年長者更易受到新冠病毒影響。
張峰義進一步指出,新冠病毒的長期影響比流感、RSV等呼吸道疾病更為嚴重,且感染新冠病毒還可能影響認知功能。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可能讓心肌炎、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甚至對認知功能造成全面性損害,相當於讓認知能力在一年半內衰退20歲。
醫籲高風險群速接種「流+新」疫苗
至於,民眾對於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的疑慮。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醫師表示,國外研究實證接種新冠疫苗可降低52%住院風險、87%死亡風險,截至2024年底國內新冠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率已逐年下降,趨近於流感疫苗。邱南昌解釋,疫苗不良事件不等於疫苗不良反應(副作用),前者指的是施打疫苗後發生的事情,有時序上的關係,但不必然具因果關係,可以是碰巧發生;後者則具有因果關係,為接種後急性過敏會休克、接種部位局部反應,以及再接種後發生相同事件。
邱南昌表示,目前新冠疫苗已降低劑量且更新注射劑型,減少了接種後的不適反應,常見的局部紅腫、輕微疼痛感通常會在數天內自行消退。若民眾目前有發燒或正在罹患急性中重症,建議待病情穩定後再行接種,以避免疫苗的不良反應與原本疾病症狀混淆。對於免疫功能低下者、長者與慢性病患者,則強烈建議儘早接種,以獲得最佳保護力。
另外,曹玉婷提醒,即使不外出也難避免家人將病毒帶回家,建議6個月以上全民都應該接種新冠疫苗,尤其長輩及慢性病患者更應儘早完成接種,呼籲民眾別輕忽新冠病毒的潛在威脅。
【延伸閱讀】
孩童染新冠比流感更致命!恐影響全身多器官、引嚴重併發症...醫籲速接種「流+新疫苗」增強防護
確診新冠就像小感冒?9成死亡案例皆「這族群」!醫籲10/1接種「流+新」降重症與死亡風險
責任編輯:林勻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