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晚期膽道癌、晚期肝癌!2月起雙免疫治療納健保給付,醫:免疫療法「長尾效應」延長存活

自114年2月1日起,晚期膽道癌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及晚期肝癌雙免疫治療納入第一線健保治療,不僅與國際標準治療接軌,更是台灣消化系癌症治療進入「免疫治療時代」的重要里程碑。(圖/林勻熙 攝)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 整理2025-03-19

肝及肝內膽管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 , 許多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過往治療選擇有限且存活率低。直至近年免疫治療開啟新契機, 成為晚期膽道癌、晚期肝癌標準治療。自今(2025)年2月1日起,晚期膽道癌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及晚期肝癌雙免疫治療,共同納入一線健保給付,醫師及患者擁有更多治療選擇,可望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並減輕患者治療經濟負擔。

隱藏版癌王:「膽道癌」常見8症狀

膽道癌是一種高度侵襲性的惡性腫瘤,好發年紀為60歲以上,男女發生率相當,每年新增人數約2,400人。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腫瘤科教授陳仁熙指出,膽道癌依腫瘤發生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含總膽管)、膽囊癌及壺腹癌。

  • 肝內膽管癌:指的是腫瘤發生位置位在肝的膽管,佔整體膽道癌人數的二分之一,
  • 肝外膽管癌:腫瘤發生位置位在肝外的膽管及總膽管。
  • 膽囊癌
  • 壺腹癌

由於膽道癌難以早期且診斷不易,加上侵襲性強、惡性度高且存活度低,因此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陳仁熙進一步指出,膽道癌常見以下8症狀:

  • 腹痛
  • 嘔吐
  • 食慾差
  • 體重減輕
  • 深色尿
  • 眼白黃
  • 皮膚黃、癢
  • 發燒

陳仁熙表示,過往膽道癌的治療選項與效果皆相對有限,患者中約3成可手術治療,但手術後預後不佳且易復發;無法手術治療者則接受化療,僅2~3成患者腫瘤縮小,存活期剩8~10 個月。

死亡率第二名!出現6症狀恐已是肝癌晚期

肝癌數高死亡率且易復發的惡性腫瘤,為台灣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4名,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第2名,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約為21.01%,好發年紀為55~84歲,其中男性發生率普遍高於女性,約為2.3:1,每年新增人數約10,433人。

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主任黃怡翔教授表示,雖然政府推動根除C肝計畫卓有成效,然而對於罹患肝炎多年的族群,演變成肝癌的風險仍積重難返,且因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傳統標靶治療雖可延緩病程,但其治療反應率低,平均存活期約1年。黃怡翔也列出晚期肝癌常見的6種症狀:

  • 腹痛
  • 食慾差
  • 體重減輕
  • 眼白黃
  • 腹脹
  • 疲倦

逆轉晚期膽道癌、晚期肝癌!免疫療法「長尾效應」延長存活

過往晚期膽道癌存活期難突破1年,免疫合併化療的出現,為「難治」的膽道癌帶來新突破。陳仁熙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膽道癌第一線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化療,可降低 20%的死亡風險,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甚至部分患者存活期達2年以上。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偕同亞洲各國相關癌症醫學會、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 (ESMO)專家,於 2024 年修訂泛亞洲版(PAGA)ESMO 膽道癌臨床診療指引,已建議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化療,列為晚期膽道癌第一線標準治療。陳仁熙進一步指出,由長庚醫院與臺北榮總去年底聯合發表的真實世界數據(RWD)顯示:在45位晚期膽道癌患者中,免疫合併化療的整體反應率(即腫瘤最長直徑縮小30%以上的比例)達31.1%,平均存活期達15.8個月。

至於晚期肝癌,黃怡翔指出,過去晚期肝癌治療棘手且選擇有限,長期療效不佳,五年存活率僅 7%9, 如何延長存活、助病人保有生活品質是治療首要目標。近年,免疫療法已主導晚期肝癌治療。 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肝癌第一線使用「雙免疫療法」(結合PD-L1與CTLA-4雙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亞洲病人族群治療反應率突破3成,且長期追蹤結果亦顯示已達4~5年以上長期存活的長尾效應。

黃怡翔進一步說明,免疫治療帶來的長尾效應,即使治療結束,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但是,免疫合併治療還是可能出現皮疹、腹 瀉、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若療程中出現相關症狀,應盡速告知主治醫師,醫師將根據臨床狀況調整治療方針。黃怡翔表示,過往肝癌病人若有高出血風險,或有腎病症候群、高血壓等共病, 其治療選擇較受侷限,此次第一線健保治療新增雙免疫療法,預期將可嘉惠更多晚期肝癌患者。

責任編輯:林勻熙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