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有什麼症狀?黑色素瘤早期末期症狀、存活率及治療方式

黑色素瘤(Melanoma)是一種源自皮膚或身體其他部位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黑色素瘤是什麼?
黑色素瘤一定是癌症嗎?
黑色素瘤分期與存活率
黑色素瘤早期症狀:ABCDE檢查法初步判斷
黑色素瘤末期症狀:癌細胞轉移與出現全身性症狀
黑色素瘤要掛哪一科?
黑色素瘤手術與治療方式
黑色素瘤預防與自我檢查
{DS}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12月發文透露癌症復發,切片後發現確診黑色素瘤第四期,並擴散至多個器官。黑色素瘤被稱為「最惡皮膚癌」,是一種源自皮膚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雖然發生率相對不高,但其惡性程度與擴散速度卻讓人不得不慎。黑色素瘤是什麼?一定是癌症嗎?有什麼症狀?要掛哪一科?以下整理說明。
黑色素瘤是什麼?
黑色素瘤(Melanoma)是一種源自皮膚或身體其他部位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這些細胞原本存在於皮膚中,負責產生黑色素來保護我們免於紫外線傷害。當這些細胞發生基因突變,開始異常增生時,就可能演變為黑色素瘤,為皮膚癌的一種。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接受「良醫健康網」專訪指出,黑色素癌(瘤)是最惡性的皮膚癌,雖然發病率低,但其惡性程度高,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後影響重大。目前黑色素瘤確切病因尚不清楚,但暴露於陽光或日光浴燈等紫外線輻射都會增加風險。
儘管黑色素瘤只佔皮膚癌的一小部分(約1成),卻是皮膚癌中最具侵略性的一種,其特性為容易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包括肺臟、肝臟、腦部甚至骨頭。黑色素瘤不只發生於皮膚,還可能出現在眼睛、口腔、鼻腔、生殖器或指甲下方等含有黑色素細胞的部位。不論年齡或性別都可能罹患,但在白種人族群、長期曝曬陽光的人或有家族病史者,風險更高。
黑色素瘤一定是癌症嗎?
皮膚上的痣看似不起眼,卻可能藏著致命風險。李政源指出,痣的形成通常與皮膚表皮中的黑色素細胞有關,痣的顏色變化取決所在的皮膚層次,如黑色痣位於較淺層,由於上面沒有表皮覆蓋,我們看到的就是黑色細胞,因此痣顯得黑色;若痣深入到真皮層,黑色素透過皮膚厚度和光線折射後,痣的顏色可能會從黑色變為藍色,甚至咖啡色。
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細胞惡性變化而來,為皮膚癌的一種,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容易轉移且相對難治療。台中榮總皮膚科主任沈瑞隆指出,臨床上依黑色素瘤發生情形分成四種類型:
- 惡性黑色素瘤:好發陽光曝曬位置。
- 表淺散播型黑色素瘤:可發生於全身各處,男性常見頭頸汗軀幹,女性則易發生於下肢,西方人較為常見。
- 結節型黑色素瘤:同樣可發生於身體各部位,發生年齡較輕。
- 指端黑色素瘤:東方人最常見,易發生於手、足腹側及指端下緣。
另外,如果指甲出現不明黑色線條或斑點,也可能是「指甲黑色素瘤」的徵兆,絕不能忽視。沈瑞隆指出,黑色素瘤也會在指甲及黏膜部位產生,在指甲有時以深色的線條表現,或有時看起來像指甲撞到瘀血黑青,容易被忽略。


如果指甲出現不明黑色線條或斑點,也可能是「指甲黑色素瘤」的徵兆。(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黑色素瘤分期與存活率
一旦確診為黑色素瘤,醫師會根據腫瘤的厚度、是否潰瘍、是否轉移到淋巴或其他器官,進行分期判斷。分期不僅影響治療策略,也攸關患者的預後與存活機率。目前全球廣泛採用的是美國癌症聯盟(AJCC)制定的TNM(腫瘤Tumour、淋巴結Node、轉移Metastasis)分期系統,分為第0期(原位癌)到第IV期(末期轉移),以下為各期簡要說明與五年存活率參考值:
特徵 | 治療方式 | 五年存活率 | |
第0期(原位黑色素瘤,Melanoma in situ) | 癌細胞侷限在表皮層,尚未侵入真皮,尚屬最早期 | 手術切除,預後良好 | 接近100% |
第I期(局部腫瘤) | 腫瘤厚度不超過2毫米,可能有輕微潰瘍,但尚未擴散 | 廣泛切除手術,部分患者可能接受前哨淋巴結檢查 |
|
第II期(局部腫瘤) | 腫瘤厚度超過2mm,且常伴隨潰瘍,但尚未轉移至淋巴 | 手術切除+前哨淋巴結檢查,部分高風險者會考慮術後輔助免疫治療。 |
|
第III期(區域擴散) | 癌細胞已擴散到鄰近淋巴結,可能皮膚上也有衛星病灶 | 切除原發腫瘤與受影響淋巴結,輔以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 | 根據腫瘤厚度與淋巴轉移數量不同,約40~70% |
第IV期(遠端轉移) | 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肺、肝、腦、骨骼等 | 以免疫治療與標靶治療為主,輔以放射治療 | 根據轉移器官、身體狀況與治療反應不同,約15~30% |
雖然黑色素瘤一旦進入晚期治療困難,但早期發現仍有極高治癒率。若能在第0期或第I期就確診並切除,超過90%以上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將近100%。根據ICON癌症中心資料指出,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佔所有皮膚癌死亡個案的75%。
黑色素瘤早期症狀:ABCDE檢查法初步判斷
黑色素瘤最初常呈現為外觀看似普通的痣,但以下這些變化可能暗藏風險,可透過「ABCDE檢查法」來進行初步判斷:
黑色素瘤:ABCDE檢查法 | ||
A | Asymmetry,對稱性 | 正常的痣大多是圓形或橢圓形,若痣的一側與另一側形狀不對稱,可能為警訊。 |
B | Border,邊界 | 良性的痣邊緣平滑清晰,而黑色素瘤的邊緣通常呈現邊緣不規則或有凸出不圓滑,甚至呈鋸齒樣改變的斑點 |
C | Color,顏色 | 健康的痣顏色均勻且單一色調,若一顆痣顏色不均或多種顏色需提高警覺。 |
D | Diameter,直徑 | 直徑超過6mm或是痣的大小短時間急劇變大,尤其有其他異常特徵時,務必就醫檢查。 |
E | Evolving,變化 | 痣突然變大、變形、顏色改變、出血、潰爛或產生癢痛感,都是需要就醫的警訊。 |
黑色素瘤末期症狀:癌細胞轉移與出現全身性症狀
當黑色素瘤進入晚期,治療難度大幅增加,生存率也會隨著癌細胞擴散轉移而下降,因此能否在早期辨識及處理是決定預後的關鍵。黑色素瘤晚期的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至淋巴或其他器官,這時會出現全身性症狀,包括:
- 皮膚以外部位出現腫塊(如頸部、腋下、鼠蹊部淋巴結腫大)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 慢性疲勞、虛弱無力
- 呼吸困難、咳嗽、胸痛(可能轉移至肺部)
- 黃疸、腹脹、肝腫大(可能轉移至肝臟)
- 頭痛、視力模糊、癲癇(可能轉移至腦部)
- 骨頭疼痛(可能轉移至骨骼)
黑色素瘤要掛哪一科?
若懷疑皮膚上的痣有異常變化,建議先掛「皮膚科」。皮膚科醫師能夠透過視診、皮膚鏡檢查或進一步安排切片檢查,以確認病灶性質。若確定為黑色素瘤,醫師會依照病情轉介至其他科別,例如:外科/整形外科安排腫瘤切除手術、腫瘤科進行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或化療、核醫科評估是否有遠端轉移、放射腫瘤科進行輔助性放療。另外,如果黑色素瘤出現在指甲、眼睛、生殖器等特殊部位,也可能需由專科醫師(如眼科、婦科、泌尿科)進一步評估。
黑色素瘤手術與治療方式
李政源指出,皮膚癌的主要治療方法都是手術切除,但根據惡性程度和處理方式有所不同。治療前黑色素瘤,醫師會先確定癌症的期別,包括原位黑色素癌、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等。
黑色素瘤治療:手術切除
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黑色素瘤通常通過手術切除治療,並進行後續追蹤。有時,醫師會建議進行淋巴結檢查,以確定癌症是否已經擴散到鄰近的淋巴結。若黑色素癌已進展到第三期或第四期,通常表示癌症已經轉移到淋巴結或遠端器官。這時,如果可切除的部分,仍會進行手術。
黑色素瘤治療:免疫治療
若黑色素瘤(癌)已轉移至肺部或腦部等遠端器官,需要考慮系統性的治療。免疫治療近年已成為黑色素瘤晚期治療的重要手段,例如PD-1抑制劑(如nivolumab、pembrolizumab)、CTLA4抑制劑,可幫助身體的免疫系統辨識並攻擊癌細胞。免疫治療的副作用相對化療較輕微,但需密切監控免疫系統異常反應。
黑色素瘤治療: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需根據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案。若黑色素瘤患者帶有特定基因突變(如BRAF突變)則可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針對癌細胞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指出,雖然標靶治療有所謂的抗藥性,但這幾年發現,如果合併使用BRAF抑制劑和MEK抑制劑兩種藥物,可將病患的存活率延長至五年。根據歐美一些研究數據顯示,約有將近三成患者的腫瘤可藉由這種「雙標治療」獲得良好的控制。不過,國內的健保目前只給付單一標靶藥物,若要合併使用兩種藥物,民眾需要自費使用MEK抑制劑,每個月費用約20~30萬元不等。
黑色素瘤治療:放射治療
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可考慮放射治療或重粒子療法。放射治療主要用於腦部或骨骼等器官轉移的情況,以控制病情進展。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放療無法有效延長病患整體的存活率,現在多半是用來增加對淋巴轉移區域的控制,再加上放療部位容易出現腫脹、疼痛的副作用,有些醫師也會傾向在病人第二次復發時,才加入放療做輔助。
黑色素瘤治療:化學治療
傳統的化療對黑色素癌的效果較差,且往往造成患者嚴重的副作用,但在特定狀況下仍可作為輔助性治療。
黑色素瘤預防與自我檢查
沈瑞隆表示,黑色素瘤的發生率和發生形式和人種有關,白種人的發生率遠高於黃種人和黑人。黃種人黑色素瘤的好發部位也與白種人不同,白種人好發於日曬部位,而黃種人以四肢末端居多,尤其是手掌腳掌。以下3點建議預防黑色素瘤、早期發現:
1. 預防黑色素瘤,從減少紫外線傷害做起
- 避免中午強烈日曬(10:00~16:00)
- 出門時穿戴遮陽帽、太陽眼鏡與防曬衣物
- 使用SPF 30以上的防曬乳,每2小時補擦一次
2. 定期檢查全身痣的變化,尤其是背部、腳底、指甲等不易察覺處
3. 有家族病史者定期安排一次皮膚科健檢。
-
參考資料:The Skin Cancer Foundation、台灣癌症防治網、ICON癌症中心、AIM at Melanoma Foundation、台灣癌症防治網、台灣癌症基金會、Mayo Clinic
【延伸閱讀】
痣有4種顏色,出現在「手腳這邊」的痣可能是皮膚癌!教你用「ABCDE檢查法」判斷
痣變大是斑?還是癌?留意慢性傷口、濕疹!除痣須當心,小心將癌當成痣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