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健康亮紅燈!最新亞太視力健康調查揭「兩好三壞」現象,醫點名這3種眼疾最常被忽略

視力問題列全球疾病負擔第九名,其中三分之二中重度者在亞太地區。2025年亞太視力健康調查(APAC Vision Health Survey)揭示民眾普遍存在「知行落差」。醫師呼籲,防止視力健康一路下滑,及早介入是關鍵。(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羅氏藥廠發布「2025年亞太視力健康調查」結果,揭示亞太區(含台灣)40歲以上族群普遍對視力健康高度重視,卻在實際預防與照護行動上明顯不足。研究涵蓋台灣、香港、南韓、澳洲等8國,調查4,354位民眾,顯示逾九成擔憂視力問題,但僅不到三成定期檢查,三分之一甚至等到症狀出現才就醫。眼疾照護者更高達95%坦言照顧壓力沈重,顯示視力問題已不僅是個人健康議題,更牽動家庭與社會的經濟與照護體系。
2025年亞太視力健康調查揭視力健康「兩好三壞」
全球約有逾22億民眾受眼科疾病困擾,視力問題位列全球疾病負擔第九名。值得注意的是,亞太地區承擔著全球近三分之二中度至重度視力障礙病例的巨大負擔。隨著人口老化和糖尿病盛行率不斷上升,民眾視力障礙的風險明顯增加,解決可預防的視力損傷已成為個人與社會的當務之急。
羅氏藥廠日前發布「2025年亞太視力健康調查(APAC Vision Health Survey)」結果。此項亞太視力健康調查(APAC Vision Health Survey)於2024年8月至9月期間收案,共蒐集了來自台灣、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南韓、泰國、澳洲等八個國家共4,354位40歲以上民眾的認知,其中台灣受訪人數達570人、約佔研究人數的13%。


羅氏藥廠發布「2025年亞太視力健康調查(APAC Vision Health Survey)」結果。此調查涵蓋台灣在內,橫跨澳洲、香港等八個國家,對逾4,000位40歲以上民眾進行的跨國研究,揭示了亞太區民眾對視力健康的普遍認知與實際行動之間存在顯著落差。(圖/羅氏藥廠 提供)
調查結果顯示,儘管民眾建議意識逐漸抬頭,實際行動卻明顯落後。以下根據調查結果歸納出,民眾眼科認知的「兩好三壞」現象:
兩好
- 高度重視眼科疾病: 調查顯示,高達九成受訪者擔憂自己的視力健康問題。
- 警覺視力問題對生活與工作的衝擊:民眾高度認知視力障礙帶來的實際影響,近七成受訪者認為罹病後工作將變得更加困難,近五成預期生活品質將大幅下滑。這反映出民眾對於眼科疾病具有一定恐懼,並認知其將對職涯與身心健康帶來嚴重衝擊。
三壞
- 疾病認知不足: 對於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簡稱nAMD)、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簡稱DME)、視網膜靜脈阻塞(Retinal Vascular Occlusion,簡稱RVO)這三類常見的「視力刺客」,民眾認知度普遍不及格,高達4~6成的受訪者對這些疾病完全不熟悉。
- 預防行動消極:儘管超過九成的逾40歲成人擔憂視力健康,卻僅不到三成(28%)受訪者每年或更頻繁進行眼部檢查。此外,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會等到症狀出現才尋求護理,更有12%的人從未看過眼科專業人士,顯示預防行動與認知之間存在巨大落差。
- 照護者面臨沉重負擔:許多眼疾患者的日常照護需仰賴協助,調查中高達95%的照護者表示自己面臨嚴峻挑戰,其中各有超過3成表示面臨心理壓力、感到疲倦,並在照護過程中感到困難重重,突顯眼疾對家庭帶來的身心與經濟壓力。
▲2025年亞太視力健康調查(APAC Vision Health Survey)「兩好三壞」結果。(圖/羅氏藥廠 提供)
九成視力問題可防可治!醫: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是關鍵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暨眼科部教授賴旗俊指出,高達九成視力問題是可被妥善預防及治療。目前國內已有多元且有效的藥物,可幫助患者控制黃斑部病變與眼中風。以治療主力眼內注射藥物為例,健保給付藥物除了單機轉藥物以外,也有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透過積極治療,患者有機會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改善生活品質;在病程穩定控制後,患者也可以再與主治醫師討論延長治療週期的可能性。


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簡稱nAMD)、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簡稱DME)、視網膜靜脈阻塞(Retinal Vascular Occlusion,簡稱RVO)這三類眼疾為常見的「視力刺客」。(圖/羅氏藥廠 提供;資料/基隆長庚紀念醫院院長賴旗俊 提供)
他也提醒,視力退化往往無聲無息,而人的眼睛有主視眼與輔視眼之分,若「輔視眼」出現問題可能不易察覺。建議民眾每日起床時各遮一眼,自我檢查雙眼視野是否有差異、模糊、中間黑點或黑斑、扭曲及辨色能力下降等異常,如若發現異常應儘速就醫,並在醫囑下進行眼底斷層掃描(OCT)與眼底螢光血管攝影等重要檢查。
儘管亞太視力健康調查揭露了民眾對於視力健康有基礎的認知,但調查結果仍點出民眾普遍對於視力健康,存在「疾病認知不足」、「患者較少積極採取行動」、「照護者擔心面臨嚴重的照護負擔」的三大隱憂。但是,賴旗俊分析,透過此次調查,各界專家能更深入了解民眾對視力健康的看法與行動模式,這將有助於協助他們積極應對眼科疾病,避免日常生活與社會經濟受到嚴重衝擊,並有望減輕照護者的負擔。
年齡導致退化無可避免?專家籲40歲以上應做一次完整眼科檢查
調查發現,有高達近九成五的受訪者認為與年齡相關的視力障礙是不可避免的。賴旗俊提醒,這種消極認知恐會延誤病情,阻礙早期診斷。他強調:「許多眼科疾病都沒有辦法逆轉病程,但透過早篩早治的方式,有望在疾病惡化前就先穩定控制病程,減輕後續對於患者本身及照護者的衝擊。」
賴旗俊也鼓勵,鑒於眼科疾病可能對個人及家庭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民眾應注重日常保健,並採取積極預防措施。不僅如此,面對人口高齡化與糖尿病盛行的雙重挑戰,賴旗俊呼籲,40歲以上民眾應主動安排首次眼科專業檢查,並定期追蹤,將視力保健納入日常健康管理,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減輕家庭經濟與照護壓力。他強調,積極治療不僅能改善患者視力,也有助減輕照護者與家庭的長期壓力,讓社會照護資源更有效配置。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現職: 學歷: 經歷: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院長
長庚醫院眼科部教授
亞洲太平洋玻璃體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長庚醫院林口總院副院長
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教授
林口長庚醫院國際醫療推動小組主席
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眼科部主任
中華民國黃斑部醫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眼科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