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只有化療可用!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大突破,免疫藥物輔助治療與PARP抑制劑雙雙納健保

健保署與醫界、病友團體合力,讓免疫藥物輔助治療與PARP抑制劑雙雙納健保,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不再只有化療可用。(圖/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 提供)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 整理2025-06-27

健保署自2025年6月起,正式將「免疫藥物輔助治療」與「PARP抑制劑」納入早期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健保給付,為過去治療選擇受限的病友帶來嶄新希望。這項政策不僅改善治療可近性,將有效提升腫瘤控制率與長期存活機會,同時也是乳癌治療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降低乳癌死亡率 早期予以完整治療是關鍵

三陰性乳癌是所有乳癌亞型中人數最少的一型,約占整體乳癌的10%~15%。因腫瘤細胞缺乏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及HER2受體,無法使用荷爾蒙或標靶療法,過去僅能仰賴化學治療,是乳癌中惡性度最高、預後最差的類型之一。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陳芳銘指出,台灣逾8成乳癌病友確診時是早期,而在各乳癌亞型中,早期三陰性乳癌的惡性度較高,五年復發風險逼近3成,尤其是「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腫瘤大於2公分」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族群,更容易復發,存活率偏低。

此次健保新給付對象,涵蓋腫瘤超過2公分或伴隨淋巴轉移等高復發風險的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給付項目包括術前可用的「免疫藥物輔助治療」,以及術後用於BRCA1/2基因變異患者的「PARP抑制劑」。兩種療法皆已獲國際實證肯定,在延緩疾病惡化、降低轉移風險上展現優異成效。

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具BRCA1/2基因突變的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在術後使用PARP抑制劑治療一年,可降低約42%侵襲性疾病與43%遠端轉移的發生率。至於,其他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完整術前術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5年疾病惡化與腫瘤復發風險降低近4成、整體死亡率下降約3成5,且亞洲族群的效果更顯著。

手術前越早用藥越好 免疫併化療輔助治療新趨勢

陳芳銘指出,傳統乳癌治療多以手術為優先,但對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而言,術前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化療,可提高腫瘤完全消失率,有機會讓腫瘤縮小至病理檢驗時沒有偵測到的癌細胞,不僅可減少手術切除範圍,同時降低復發機率,幫助病友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與整體存活時間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則指出,過去許多三陰性乳癌病友即使知道新藥療效良好,但一年上百萬藥費是沉重的負擔,如個人保險又無法支應,就只能放棄。現在透過健保支持,不僅減輕病友家庭的經濟壓力,也能提升整體治療依從性與成效。她也呼籲病友在確診後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符合給付資格,把握黃金治療期。

病友團體肯定政策 盼持續擴大接軌國際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新診斷乳癌病人超過1.5萬人,其中早期確診者占8成以上。三陰性乳癌雖僅佔其中一小部分,卻因治療難度高而備受關注。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侯明鋒理事長表示,台灣乳癌死亡率趨勢持平不降,反觀美國乳癌死亡率在1975年到2019年間大幅下降58%,從大型資料分析,47%與早期治療的進步相關,另有25%來自篩檢、29%來自第四期藥物進展,由此可見,要真正降低乳癌死亡率,除推廣早期篩檢診斷,關鍵更在於讓病人從一開始就接受完整治療。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許怡敏也表示,長期以來,三陰性乳癌為乳癌族群中最難對抗的一型,此次給付將有助於減輕病友及家庭的經濟壓力,在治療黃金期提供及時、有效的用藥選擇,是乳癌照護邁向公平與精準的重要一步。展望未來,醫界與病友團體一致期盼政府持續優化治療可近性,透過健保資源與臨床專業結合,推動個案管理與指標追蹤制度,確保新藥真正落實於需要的病人身上,讓更多癌友擁有延長生命與維持生活品質的機會。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