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姆病症狀分3階段!如何治療?萊姆病診斷、治療及預防一次整理

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透過被感染的硬蜱(tick,俗稱壁蝨)叮咬人類後傳播。(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萊姆病是什麼?致病源及傳染途徑
萊姆病會人傳人嗎?哪些人容易被感染?
萊姆病症狀分三階段
萊姆病的診斷與檢查
萊姆病如何治療?
萊姆病會死嗎?萊姆病死亡率
如何預防萊姆病?五大防護原則避免蜱蟲咬傷
萊姆病台灣有嗎?台灣萊姆病案例
{DS}
萊姆病(Lyme Disease)是由蜱(俗稱壁蝨)傳播的一種細菌性感染疾病,全球每年新增病例數以萬計。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戶外活動興盛,萊姆病的風險也逐漸擴大。萊姆病台灣有嗎?會人傳人嗎?如何治療?本文整理說明萊姆病症狀、治療方法、死亡率,以及台灣的相關案例與防範對策。
萊姆病是什麼?致病源及傳染途徑
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透過被感染的硬蜱(tick,俗稱壁蝨)叮咬人類後傳播。亞東紀念醫院資料指出,蜱蟲靠吸食血液維生,主要棲息於草地、農田、森林等野外環境中,以春夏及初秋最為活耀。
蜱蟲主要吸血對象以鹿、牛等較大型的哺乳動物居多,人類為偶然宿主。當蜱叮咬的過程會將佈滿鋸齒狀倒鉤的口器插入皮膚並固定在皮膚上,同時分泌含有麻醉物質的唾液,降低疼痛感以增加吸血成功率,細菌病毒會透過吸血的過程傳染。
因此,若遭被伯氏疏螺旋體感染的蜱蟲咬傷,細菌會透過蜱蟲唾液進入血液,進而引發多系統的感染,涵蓋皮膚、神經、關節、心臟等多個器官系統。
萊姆病會人傳人嗎?哪些人容易被感染?
疾病管制署表示,萊姆病是經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所叮咬而感染,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萊姆病主要分佈於全球溫帶區域,如美國(尤其是東北部)、歐洲、前蘇聯、英國、加拿大、南美洲,以及鄰近的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國家。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指出,受感染的蜱蟲必須附著超過24小時,才有較高機率將萊姆病病原體傳給人類。只要在蜱附著初期即時發現並正確移除,能大幅降低感染風險。不過,即使生活在都市,只要有出入自然環境的機會,仍可能接觸到帶病原的蜱,因此不可掉以輕心。以下族群可能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 喜愛登山健行、露營等戶外活動者
- 林業、農業、野外勘查等職業者
- 家中飼養有出入草叢寵物(如狗)者
- 居住於鄉間或山區的人群
蜱蟲靠吸食血液維生。若被細菌感染的蜱蟲咬傷,細菌便會透過蜱蟲唾液進入宿主血液中。(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萊姆病症狀分三階段
萊姆病的臨床症狀包括在皮膚組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出現的異常症狀。美國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衛教資料指出,萊姆病的病程發展通常可分為數個階段,且這些階段可能會重疊發生,症狀範圍涵蓋皮膚、關節、心臟與神經系統等多個器官系統。依照病程進展,萊姆病大致可區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 早期局部感染期(感染後第1至第4週):此階段多以皮膚紅斑與類流感症狀為主,細菌尚侷限在叮咬部位附近。
- 早期播散性感染期(感染後第1至第4個月):細菌開始擴散至全身,可能出現多部位紅斑、關節痛、心律不整或神經症狀。
- 晚期或慢性播散性感染期(感染後第4個月起,甚至長達數年):若未治療,可能出現慢性關節炎、神經系統損傷或其他長期併發症。
萊姆病症狀:第一階段(早期局部感染)
萊姆病早期徵兆與症狀,通常會在被蜱蟲叮咬後3~30天之間出現。症狀包括:
- 遊走性紅斑(Erythema Migrans):紅斑性環狀丘疹且中央泛白、局部灼熱,通常無痛感,此紅斑會逐漸擴散而成牛眼狀,約有70%至80%的病患會出現此種病徵。
- 類感冒症狀:發燒、發冷、頭痛、疲勞、肌肉和關節疼痛以及淋巴結腫大等。
此階段若未及時治療,細菌將進入血液與淋巴系統,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萊姆病症狀:第二階段(早期播散性感染)
若萊姆病未在早期獲得妥善治療,隨著病原擴散,可能進一步影響神經系統、心臟與關節等器官,產生一連串慢性或嚴重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在被蜱蟲叮咬後數週至數月內出現,具體表現包括:
- 嚴重頭痛與頸部僵硬:可能為腦膜發炎徵兆。
- 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擴散性紅斑(EM皮疹):除原本叮咬處外,其他皮膚區域也可能出現遊走性紅斑。
- 顏面神經麻痺:俗稱「面癱」,臉部一側或雙側肌肉無力、下垂,為常見神經性併發症。
- 關節炎:特別是膝蓋與其他大關節,反覆發炎、腫脹與劇烈疼痛。
- 肌腱、肌肉、關節與骨骼間歇性疼痛:呈現移動性與不穩定性。
- 心悸或心律不整:可能為萊姆心肌炎,嚴重者有心搏過緩或心跳停止的風險。
- 頭暈或呼吸急促:由心臟功能異常或自律神經失調引起。
- 腦與脊髓發炎: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障礙、情緒波動等。
- 神經性疼痛:如灼熱感、抽痛感,常影響四肢。
- 手腳麻木、刺痛或異常感覺:反映周邊神經受損或中樞神經發炎。
這些症狀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甚至有部分患者即使接受治療後仍會有後萊姆病症候群(Post-Treatment Lyme Disease Syndrome, PTLDS),需進行長期追蹤與支持性治療。
萊姆病症狀:第三階段(慢性持續性感染)
若萊姆病未在早期獲得治療,病原體可能在體內潛伏數月甚至數年,進一步擴散至深層組織與神經系統,進入「晚期萊姆病」階段。此階段的症狀通常更為嚴重,且具有慢性化傾向,可能大幅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常見症狀包括:
- 慢性關節炎:反覆性大關節發炎,特別是膝關節腫脹、僵硬與劇烈疼痛,可能持續數月。
- 神經系統異常:包括慢性神經痛、手腳麻木刺痛、肌肉無力,甚至出現行動障礙或共濟失調。
- 記憶力與認知功能退化:出現記憶模糊、注意力不集中、語言表達困難等「腦霧」現象。
- 情緒與睡眠障礙:易焦慮、憂鬱、失眠,類似慢性腦炎後遺症。
- 心臟症狀:雖較少見,仍可能持續心律不整、心搏無力等「萊姆心肌炎」後遺。
- 後萊姆病症候群(PTLDS):即便完成抗生素治療後,仍可能持續感到疲倦、肌肉痛或認知功能異常,需進行長期支持性治療與追蹤。
此階段的診斷與治療相對複雜,須由具有萊姆病經驗的感染科、神經科或風濕免疫專科醫師進行診治。
萊姆病的診斷與檢查
萊姆病的診斷依賴於臨床症狀與病史評估結合血液檢查。當出現典型的「遊走性紅斑」(牛眼紅斑)及蜱咬史時,醫師多可根據臨床判斷做出初步診斷,並開始抗生素治療。然而,應特別注意的是,在感染初期(尤其是前幾週),血液中的抗體尚未大量生成,檢驗結果可能呈現陰性反應。也就是說,可能隨著病程進展至中後期,體內抗體濃度逐漸上升,此時進行血液檢測(如ELISA與Western blot)才較可能出現明確的陽性反應。
萊姆病如何治療?
抗生素療法為萊姆病主要治療方法。若在早期就開始治療,大多數患者能在數週內痊癒。儘早接受抗生素治療是預防萊姆病惡化的關鍵。越早啟動治療,越能降低病原擴散並預防進一步併發症。食藥署於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指出,針對萊姆病早期感染階段,首選的藥品包括:
- 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療程10天
- 阿莫西林(amoxicillin),療程14天
- 頭孢呋辛(cefuroxime),療程14天
若出現多處遊走性紅斑、關節炎、神經系統症狀或心臟併發症,則可能需:
- 延長口服抗生素療程至21~28天
- 改用靜脈注射抗生素
此外,若萊姆病進展至神經性或心臟併發症時,可能需要住院與進一步專科治療。
萊姆病會死嗎?萊姆病死亡率
萊姆病本身非常少致命,死亡率極低,但如果未及時診斷與治療,仍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及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根據美國CDC及多項研究統計,在1999~2003年間,美國通報了超過96,000起萊姆病病例,其中僅23例死亡證明將萊姆病列為「主要死因」。經審查後,只有1例病例完全符合萊姆病相關致死的臨床條件。
雖然大多數萊姆病患者經過抗生素治療可完全康復,但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及後遺症,包括萊姆心肌炎(Lyme carditis)、神經系統併發症、慢性關節炎與功能障礙,以及後萊姆病症候群(PTLDS)等。因此,雖然萊姆病的死亡率極低,但及早治療仍是降低併發症及後遺症的重要關鍵。
如何預防萊姆病?五大防護原則避免蜱蟲咬傷
萊姆病雖非高致死率疾病,但一旦延誤治療,可能導致長期甚至永久性損傷。如何避免萊姆病?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避免蜱蟲叮咬,並在被叮咬後迅速去除蜱蟲來降低感染萊姆病的風險。以下提供避免蜱蟲叮咬的五方法:
- 出入林地時穿著防護衣物:穿長袖長褲,將褲腳塞入襪子內、穿淺色衣物易察覺蜱
- 使用防蚊液:含DEET或Picaridin成分的防蚊液能有效驅趕蜱
- 活動後徹底檢查全身:注意腋下、膝窩、腹股溝、髮際等易被忽略的部位,並檢查寵物是否也被叮咬
- 如有叮咬立即移除:用尖頭鑷子夾緊蜱頭部拔除,不要擠壓其腹部以避免病原擴散,並記錄下叮咬日期與位置
- 出現紅斑或疑似症狀立即就醫:就醫時,請提供旅遊史與戶外活動經驗,協助醫師正確診斷,再由醫師評估是否進一步轉診至神經科或其他科別治療。
萊姆病台灣有嗎?台灣萊姆病案例
萊姆病為台灣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疾管署表示,據統計,台灣自2015年至2024年迄今累計12例確定病例(每年介於0~3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美國7例(占58.3%)為多,其餘為瑞典、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疾管署也提醒,國際萊姆病近年疫情上升,且分布區域有擴散趨勢,呼籲民眾至野外踏青或前往流行地區時應加強防護措施。
參考資料:亞東紀念醫院、Cleveland Clinic、疾病管制署、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tional Health Service、Mayo Clinic、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CDC MMWR、LymeScience、藥博士 正藥說
【延伸閱讀】蜱蟲咬傷怎麼辦?被咬為什麼不可直接拔?蜱蟲跟「萊姆病」有關?醫教預防6方法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