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上男性注意!你以為的發炎,為何恐是癌警訊?1檢查+精準治療,逆轉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過治療的時機。現在,隨著檢測工具與精準治療方式的進步,晚期患者也有機會重獲希望。(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只是PSA偏高,應該沒事吧?」這是很多男性朋友常有的想法,但事實是「攝護腺癌」初期常沒有明顯症狀,不少人發現時,癌細胞早已擴散。
台灣每年約有9,000人確診攝護腺癌,其中三成一診斷就是晚期。若進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難度大幅上升,也容易讓病友身心俱疲。所幸,現在已有新一代的精準療法,為這些病友帶來全新的治療機會。
從「蛋蛋緊緊的」到全身轉移,他靠精準標靶重獲新生
74歲的蔡先生是退休服飾業者,多年前健檢時PSA偏高,誤以為只是發炎,沒有持續追蹤。直到某天他感覺下體異常緊繃,就醫後才發現罹患轉移性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轉移全身。
一開始他接受手術與荷爾蒙治療,病情暫時穩定,但後來發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也就是荷爾蒙治療已經無效,且癌細胞持續惡化。
幸運的是,醫師安排他接受「PSMA正子掃描」,確認適合使用「精準放射標靶治療」。第一次治療後疼痛明顯緩解、精神恢復,他甚至重拾高爾夫球興趣,在團體賽中拿下冠軍。


▲轉移性攝護腺癌邁向精準治療新時代!左起為黃玉儀主任、吳俊德院長、查岱龍理事長、病友蔡先生。(圖片來源: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提供)
為什麼攝護腺癌這麼難發現?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院長吳俊德說明,攝護腺癌常見於60至75歲男性,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往往腫瘤已壓迫到膀胱、尿道或轉移至骨頭產生疼痛時才驚覺有異,約3成癌友確診時已經癌轉移。
許多人就算出現排尿困擾,也容易認為是年紀大了的自然現象,加上目前「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尚未納入公費篩檢,導致許多患者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
事實上,只要在第1至第3期發現並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超過8成;但若拖延至第4期,存活率會驟降至不到5成,甚至更低。
精準治療是什麼?晚期攝護腺癌的新武器
早期攝護腺癌患者主要接受手術或放射線治療,5年存活率可逼近9成;若病程已進展為晚期,通常需透過荷爾蒙藥物來降低體內雄性素(睪固酮)濃度,藉此抑制癌細胞生長,即使是轉移性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仍有將近5成。不過,一旦荷爾蒙療法失效,就會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階段,治療難度大幅提高,5年存活率也會驟降至僅約15%。
而且傳統的治療方式,如化療與荷爾蒙藥物,對某些晚期攝護腺癌病友而言效果有限。針對這些棘手個案,最新的治療指引已正式納入兩項創新療法:
- PARP抑制劑:適用於帶有BRCA1/2基因變異的患者。
- 精準放射標靶療法(鎦-177-PSMA):適用於經「PSMA正子掃描」確認為陽性的患者。
吳俊德院長指出,這項更新代表台灣已與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同步,病友不再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醫師也有更多武器可選擇。
PSMA療法如何運作?結合診斷與治療,一步到位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解釋,「PSMA」是一種存在於攝護腺癌細胞表面的膜蛋白,約有八成的攝護腺癌病友具備此特徵。
新一代的「精準放射標靶療法」,會先用正子掃描(PET)確認癌細胞是否表現PSMA,接著將鎦-177放射性同位素結合到藥物上,經靜脈注射進入體內,由藥物主動尋找癌細胞並精準攻擊。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
- 癌細胞清楚定位 → 攻擊更準
- 幾乎不傷害正常組織 → 副作用較少
- 可降低六成病情惡化風險、死亡風險下降近四成
醫界呼籲:50歲以上男性,別再等了!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提醒,美國已推動 PSA 篩檢多年,使晚期確診率下降至5%;而台灣目前仍接近30%。他強調,50歲以上男性、或有家族病史者,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定期檢查PSA,以提升早期發現的機會。
攝護腺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過治療的時機。現在,隨著檢測工具與精準治療方式的進步,晚期患者也有機會重獲希望。就像蔡先生那樣,從滿身癌轉移到重返高球場,人生的轉機,往往就從一場檢查開始。
延伸閱讀
攝護腺癌好發年齡、存活率為何?必做2大篩檢、荷爾蒙療法詳解
健保擴大給付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精準標靶新藥,一線治療減近八成惡化風險!
「攝護腺癌」篩檢分3種!誰該做篩檢?有什麼注意事項?泌尿科權威教你判斷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