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的中醫調理法
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這3個症狀,西醫歸類在鼻子過敏的範疇,經常以抗組織胺藥物減少鼻涕、鼻水的分泌。中醫則認為,此3個症狀的治療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建議以調理「肝」「脾」「肺」三者來著手。
首先,中醫緩解打噴嚏的反應,是用「益氣固表」來處理。打噴嚏是「肝逆作嚏」,是身體與外來邪氣、過敏原打仗的階段,如果太激烈,就要想辨法讓身體緩解一下,不要反應太過劇烈。因此會使用有「疏肝」特性的中藥,讓神經反應不要太強烈,同時加入補氣的藥方,把黏膜的「表」固住,讓黏膜不會太輕易被過敏原所侵犯。
鼻塞和鼻竇炎的藥方
過敏性鼻炎如果變成鼻塞,甚至嚴重到鼻竇炎,中醫的處理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之一叫作「溫通開竅」,例如石菖蒲、路路通等藥材,可幫助祛濕氣、通孔竇。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具揮發性的芳香類藥物,因為藥材的香氣成分可化濕、開竅,減緩過敏作用。中醫常用薄荷葉、辛夷花、蒼耳子,再加上白芷,這4味藥合起來叫「蒼耳散」;另一帖則是「辛夷散」,當中含有辛夷花、白芷、升麻、藁本、防風、川芎……等幾味藥。以上兩種是中醫經常用在鼻子過敏,特別是針對鼻塞的用藥,聞起來味道很好,能夠幫助鼻子暢通。
根治過敏性鼻炎要從體質調理下手
有些家長還會問:「過敏性鼻炎難道不會一整天都不舒服嗎?」
「會!」過敏性鼻炎非常嚴重的小朋友,從早到晚打噴嚏、流鼻水、鼻塞接續不斷,不過這算是比較嚴重的例子,需要靠醫生的專業來辨別。
過敏性鼻炎有很多情況,症狀相當複雜,但在門診時,常常遇到家長自行判斷,告訴醫生說小朋友已經感冒好幾個月都沒好,常常在醫師仔細看診之後,才發現小病人其實是罹患了過敏性鼻炎。
單純只用緩解症狀的藥物,無法完整治本。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方式,應該包括體質調理、正確飲食,以及環境控制,才能根本改善。
過去我發表在《國際兒童耳鼻喉科醫學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雜誌的研究發現,台灣的兒童過敏性鼻炎,多半是中醫講的寒性體質,這一類的證型是可以用溫肺祛寒的中醫藥治療來改善的。
氣喘、過敏性鼻炎兒必做!改善急、慢性疾病的按摩與捏脊
醫師的工作真的很繁重,但是回到家之後,我和孩子晚上必做的2件事,就是穴道按摩與捏脊。
穴道按摩和捏脊療法都是中醫治病的方法之一,可以調節經絡、促進氣血循環、改善臟腑功能等。尤其是患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等慢性疾病的孩子,或是孩子有感冒、發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問題時,我都會建議家長幫孩子進行按摩及捏脊。不過,孩子若有異位性皮膚炎,一定要避開皮膚病灶,因為越按皮膚反而會紅癢得更厲害。
不少家長都認為按摩和捏脊需要專業的技術,其實不用想得太嚴肅,可以趁著和小朋友玩遊戲時,或是剛洗完澡,還沒給孩子穿上衣服前,「抓過來按一按」,小朋友會覺得好玩、不容易排斥,久了還會愛上按摩和捏脊,吵著要父母玩「抓抓、按按」遊戲呢!
捏脊是捏椎脊兩旁的膀胱經
「捏脊」,其實並不是真的捏脊椎,而是捏脊椎旁邊的經絡。大家應該都聽過「任督二脈」,任脈是在身體的前方,而督脈則在後背順著脊椎走,這是一條對身體非常重要的經脈。背部督脈的兩邊有膀胱經,牽連著許多穴位,經常刺激這些經絡及上面的穴位,可以幫助氣血循環、促進淋巴排毒、增進呼吸道機能,好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