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醫院的超自然現象:為什麼10個老人有1個,手術後會看見「不乾淨的東西」?

健康特搜簿健康特搜簿 撰文者: 朱晉良 醫師2015-08-17

剛進入張伯伯的單人病房時,我還以為自己是到了某間神壇,只見床頭貼了好幾張黃符,原本掛時鐘的地方改掛了一面八卦鏡。雖然是白天,可是張伯伯卻在病床上呼呼大睡。我還來不及開口自我介紹,張伯伯的女兒就把我請到病房外面,訴說了張伯伯這3天來的反常行為......

原來張伯伯此次住院是因為在家跌倒導致骨折,從急診入院後接受手術,手術很成功,張伯伯恢復的也不錯。但沒想到三天前的一個黃昏,一向溫文儒雅的張伯伯突然打了照顧他的看護,理由是看護意圖謀害他。接下來的兩個晚上張伯伯幾乎都沒有睡,直嚷著要回家,不要住「日本人開的醫院」。奇怪的是,往往到早上,上述的怪異行為就消失了。

「醫師,請問我爸爸住的這個房間是不是不太乾淨?他晚上都會看到好幾個穿黑衣服的人在房間裡走來走去,所以我媽媽昨天才去求了符和八卦鏡來房間裡掛,不過狀況好像沒什麼改善,我們可以換房間嗎?」女兒小心翼翼的問我。

張伯伯在病房種種的怪異行為當然和房間「乾不乾淨」沒有關係,而是所謂的「譫妄症」。「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和認知功能的病態改變,簡單的說就是大腦像電腦一樣突然當機、無法運作。老年族群的譫妄症在內科病房的盛行率約在29%到64%;手術後的老年病患有15%到53%會發生譫妄症(特別是骨折、心臟手術)。

譫妄症主要的六大症狀如下:

1. 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包括記憶力變差、定向感不清(誤把醫院當家裡、錯認親人等)、注意力無法集中。

2. 知覺缺損:可能出現視幻覺、錯覺(如把床單折疊處,錯看成一條蛇)、誤判現象(把事件扭曲成被害的情形,如看見護士加藥到注射袋,就認為是在毒害他)。

3. 行為激躁或呆滯。

4. 思想混亂:會呈現片段的思想、答非所問。

5. 醒、睡日夜顛倒:常常白天嗜睡而夜晚精神特別好,整夜都不用休息,此症狀往往使家人疲憊不堪。

6. 急性發作、波動性症狀變化:上述症狀的產生,往往是突然的急性發病,家屬常描述前幾天病患都還好好的,卻突然出現精神混亂狀態;症狀在一天中有波動性(時好時壞),往往是早上神智較為清醒,下午過後情況開始變差。

來源:Yosuke WATANABE@flickr,CC BY 2.0

譫妄症的產生,往往是病患體質因素和生理上誘發因素共同造成。失智症、憂鬱症、視覺或聽覺障礙、酒精濫用、高齡(75歲以上)、多重藥物使用、過去有譫妄病史的患者,都是譫妄症的危險族群。至於常見的生理誘發因素則有感染、代謝性問題(肝、腎功能異常)、電解質不平衡、缺水、睡眠不足等。除了發現以及處理其誘發因素之外,照顧者可以提供以下的非藥物照護,來減輕症狀:

環境改善:

1. 鐘錶或日曆應放置在病患隨時可以看到的地方。

2. 可在病人周圍放一些熟悉的照片或物品。

3. 盡量減少不恰當的刺激以保持安靜的環境。

4. 病患身邊應有熟悉的家人或是照顧者伴隨在側。

5. 住院患者不宜經常更換房間。

照顧技巧:

1. 減少病患白天打瞌睡的時間、多暴露於明亮光線、多活動以維持正常的睡、醒節律。

2. 每天照三餐提醒病患正確的時間、地點,以及可輕微抬高床頭來促進定向感的建立。

3. 提供老花眼鏡、助聽器等輔助性工具來減少病患感官的缺損。

總之譫妄症是老年住院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它不僅僅會干擾醫療、加重照護者的負擔,根據過往的研究,和沒有發生譫妄症的病人相比,譫妄症會增加病患的住院天數以及死亡率(達1.5倍)。所以早期辨識出譫妄症的症狀、治療誘發因素以及給予適當的照護顯得相當重要。

作者簡介_朱晉良 醫師

現任:榮欣身心診所

經歷 

高雄榮民總醫院 精神部 專任主治醫師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 專科醫師
台灣老年醫學 專科醫師
英國倫敦大學 國王學院附設醫院 臨床研究員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網站:http://mental-clinic.com.tw/index.asp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