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非老人專利!發抖恐已中晚期

撰文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2018-12-18

全台約4萬名巴金森患者,並且罹病人數逐年增加。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指出,近2成巴金森病患者於青年發病,近期門診最年輕的發病案例僅18歲,顯見巴金森病並非大家過往所認知的老年病。雖然巴金森病的病名大家耳熟能詳,但實際了解疾病的人卻少之又少。

巴金森病延誤治療 恐會加速失能、增加失智與憂鬱症風險

根據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最新一份巴金森病認知網路調查發現,逾9成民眾不清楚巴金森病的初期症狀,大多對巴金森病早期症狀的認識僅限於「抖」,導致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巴金森病若延誤治療,恐會加速失去行動(失能)、表達能力的速度,更也增加合併失智與憂鬱症的風險。

據統計,高達7成民眾皆將巴金森病與失智症畫上等號。吳瑞美主任表示,巴金森病與失智症雖然都屬於腦部神經性疾病,但是巴金森病的症狀是先以神經退化性、進行性動作障礙問題表現。巴金森病不只「抖」,初期症狀可分為3種:單側手抖、行走緩慢小碎步、面具臉(臉面無表情)。其中約3成患者早期症狀為走路步態不穩、行動緩慢,民眾多輕忽此問題而延誤就醫。

巴金森病造成腦部功能的損傷不可逆

巴金森病腦部功能的損傷不可逆,若無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患者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也將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據統計,約2至3成患者罹病晚期會出現失智問題,更有43%巴金森病患者會因疾病惡化而併發憂鬱症。

門診中常有患者認為一旦罹病後便無法控制,只能坐等生命逝去。其實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病的治療方式,會根據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患者若未妥善控制,未來可能會讓自己掉入巴金森所帶來的「失去行動能力、失去表達能力、失去快樂、失智」的四失威脅,切勿輕忽巴金森病初期症狀的徵兆。

年輕型巴金森多半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

全台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森病,所有神經病變疾病中巴金森病罹病人數僅次於失智症。然而吳瑞美主任表示,「年輕型巴金森」的發生多半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相較於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正值花樣年華的患者,更容易因不了解疾病而向外界隱藏、獨自承受壓力。然而及早發現疾病、按時回診治療,不論是年輕或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都能有機會好好與病共存。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