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常有腫脹感?小心靜脈曲張悄悄附身
「我不知道原來腳可以那麼清爽!」在資深皮膚科醫師陳建名的門診當中,不少老師、櫃姐或上班族等因靜脈曲張求診,多數病患每到下午便開始感覺小腿腫脹,她們原以為是正常現象,後來因靜脈曲張越來越嚴重而就醫,接受治療後發現,不僅腿部外觀恢復正常,下肢腫脹感也消失無蹤,她們才了解到,原來過去習以為常的下肢腫脹感是靜脈曲張造成。
靜脈瓣膜毀損,導致一連串惱人症狀
陳建名醫師解釋,在人體下肢靜脈血管存在許多瓣膜,這些瓣膜會幫助腿部血液回流至心臟,當一個人久站、久坐或其他原因導致瓣膜受損,腿部靜脈血液就不容易回流,血液若長時間滯留於下肢,靜脈血管便容易擴張、受損,造成靜脈內壓力升高而導致擴張,病患也容易產生下肢腫脹、搔癢、酸麻等不舒服症狀。
靜脈曲張主要可分為六期,在初期階段,先是微血管開始擴張,從腿部外觀,可看到網狀血管絲,病患只感覺腿部美觀受影響。到了第二期以上,病患逐漸產生肉眼可見膨凸血管與不舒服症狀,病患往往一到下午就感覺腿部痠麻、腫脹,可能甩甩腿、動動腳後稍微改善,但很快便恢復原狀。過去,長庚紀念醫院與長庚大學曾發表研究指出,靜脈曲張病患出現靜脈深層血栓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3倍,其嚴重性不容小覷。
精準診斷,助治療事半功倍
對於陳建名醫師來說,每位病患都是獨一無二,當病患進入陳建名醫師的診間,除了詳細問診,他也根據自身豐富診療經驗觀察病患的靜脈曲張型態、病灶分布情形,隨後再藉由超音波檢查了解患部血流變化、血管管徑,作為診斷的參考,期望達到「精準診斷」目標,治療也事半功倍。
面對靜脈曲張第一期病患,醫師多半建議使用1064nm波長的高強度長脈寬血管雷射-亞波奇雷射進行治療,以迅速去除病灶,讓網狀血管絲外觀有效獲得改善,其主要治療原理是運用上述頻率雷射破壞皮下深部藍色網狀靜脈、微血管,由於血管內的含氧血紅素與水分可對此波長雷射進行高選擇性吸收,並產生光熱效應,靜脈曲張病灶便可迅速收縮、壞死,微血管也會封閉,此時,不僅可有效減少微小靜脈曲張生成,皮膚也較不容易出現反黑。
此外,像注射硬化劑、高濃度葡萄糖液等,也可列為治療選項。若是第二期以上,目前主流流程以微創血管內雷射治療、射頻治療為主,其治療原理是將雷射或射頻導管放入血管,再以雷射或射頻熱能將血管封住,多數症狀便大幅好轉。
治療靜脈曲張,醫師經驗判斷很重要
陳建名醫師以下水道做比喻,他說,下肢靜脈瓣膜一旦毀損,通常是一整串,這就好像一條廢棄的下水道,雖然功能不彰,卻常有廢水堆積,因此會建議將血管封閉,避免藏汙納垢、情況惡化,而血管內雷射、射頻治療就是幫助去除這些下肢「廢棄下水道」。不只如此,現在也有靜脈三秒膠等輔助療程可供選擇,治療方式是用新式靜脈三秒膠將病灶血管沾黏在一起,如使用三秒膠一般等待沾黏固定,該段血管不再發揮功用,靜脈曲張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由於下肢靜脈瓣膜系統十分複雜,血管分布彷如迷宮,要找出病灶根源、精準進行治療時,更深深考驗醫師的經驗判斷與技術。如果不慎燒灼到錯誤血管或傷害到周遭神經,病患症狀不僅無法有效改善,也可能產生腿部感覺異常等併發症,治療更為棘手,因此陳建名醫師在診斷、治療之時,總是專注而仔細,在治療靜脈曲張領域長期耕耘的他,因此常獲得病患的信任與肯定。
醫師叮嚀:一定要選「醫療級」彈性襪
在接受靜脈曲張治療後,多數病患不希望復發。陳建名醫師強調,若想減少復發風險,選擇「醫療級」彈性襪是必要過程,此時需注意三個重點:第一,醫療級彈性襪的壓力單位為毫米‧汞柱(mmHg),並非坊間常見的「丹」(Denier, Den.)。
第二,醫療級彈性襪的壓力值是由下往上逐漸遞減,也就是下方壓力比上方壓力大,如此才能幫助下肢血液回流,若整件彈性襪的壓力都相同,便達不到效果。
第三,彈性襪分為小腿襪、大腿襪與褲襪,考慮彈性襪尺寸的時候要留意,若病灶在小腿,彈性襪長度建議到膝關節上方,若病灶在大腿,則建議選擇褲襪型態,藉由完整包覆,加上適當壓力作用,下肢血流較不會持續滯留,腿部也較不容易腫脹、水種。
想減少靜脈曲張復發風險,就要這樣做!
最後,陳建名醫師提醒,民眾若有靜脈曲張困擾,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才能找出病灶、精準執行治療,治療後,務必規律穿醫療級彈性襪,也要避免久坐、久站,靜脈曲張才不會一再復發,對生活造成巨大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