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發燒37.5度》咳嗽、流鼻水....到底是普通小感冒還是武漢肺炎?醫師傳授「2招」教你判別,沒有旅遊史請「這樣做」!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筱庭2020-04-15

「體溫高了一點、喉嚨癢癢想咳嗽,但又沒有接觸史,這樣到底需不需要去醫院?可是又好擔心如果反被感染怎麼辦?」新冠肺炎(COVID-19,下稱武漢肺炎)疫情間要不要去醫療院所?這幾乎是近期民眾內心都會有的疑惑,究竟要怎麼評估自己症狀、什麼時候才應該要去醫院就診呢?

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康宏銘表示,武漢肺炎目前還是以「呼吸道症狀」為主,發燒、咳嗽,或是肺炎症狀如喘、胸悶等,並以有無「旅遊史」或「接觸史」來評估是否要進一步篩檢;若沒有接觸到確診或高風險案例,其實第一線醫師大多不會特別建議做篩檢。

要不要篩檢?看2個觀察點

康宏銘提供兩個「觀察點」自我檢測,第一個觀察點是「肌肉痠痛」,如果出現全身痠痛、無力又沒有「旅遊史」或「接觸史」的話,可以先從「流感」來考量,到一般診所就醫,因為流感的典型症狀之一就是肌肉痠痛與高燒,武漢肺炎患者肌肉痠痛比例則較低。

第二個觀察點是,若出現輕症,像是37.5度至38度間介於有發燒又不算發燒的區間內,或是輕微咳嗽、流鼻水等,不太嚴重的症狀,本身也無「旅遊史」或「接觸史」的狀況下,建議先在家「自我觀察」5至7天。

康宏銘解釋,無論流感、武漢肺炎或是其他症狀,病情變化一般都會在5至7天內出現變化,在這幾天內,建議先居家自我觀察,若真越變越嚴重,再去診所或醫院就診。「若沒有明顯接觸史,第一線醫療處置多半會當流感治療,若吃克流感有效,兩天內就會好轉。」

康宏銘說,很多人到醫院會希望可以做篩檢「確診」,但其實普遍篩檢的偽陰性會偏高,一來是因為篩檢技術問題,可能沒採到正確位置;二來是在病程未達到一定程度,體內病毒量不高,其實是檢測不出來的。

不願具名的診所醫師也提到,第一線診所醫師其實也會害怕,遇到「中獎率高」的疑似患者,多半會以「退掛」處理,也不敢代為轉診大醫院,就是怕日後回溯追蹤診所得面臨休診14天的窘境,「民眾若無接觸史或旅遊史,建議先居家觀察,症狀嚴重的話再直接到指定採檢醫院就診。」

(編按:全台167家指定採檢醫院由此去:武漢肺炎》「社區防疫戰」一觸即發,你家附近有「採檢院所」嗎?地圖查詢系統教你167個站怎麼找

篩檢重點不在於「撈多少」而是「捕捉率」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李建璋則在臉書指出,台灣的篩檢覆蓋數已傲居全球,以現有公開數據來看,台灣是每篩檢120人能找出一例確診(陽性),高於OECD國家防疫模範生澳洲及南韓的60人以下。

「這是池中抓魚的概念。」李建璋說,要怎麼知道池裡的魚有沒有抓完,重點不在於「撈多少水」,而是在魚最有可能出現的地方撈,如果撈100公升的水裡面只有1隻魚,「你就會覺得可能剩下的魚不多,快抓完了。」

而「覆蓋數」就是以「捕捉率」來理解,李建璋舉例,「目前紐約每百萬人篩檢率數是22478,是台灣的11倍,但是紐約的陽性率是40%,請告訴我,紐約的魚抓完了嗎,紐約篩的池水夠多嗎?台灣到處找魚會出現的地方篩一點池水,但是陽性率是0.8%,你覺得魚還有很多嗎?」

李建璋表示,評估「魚汛撈魚」技術在於3個指標:醫療院所可近性、疫調細膩度、與檢驗技術,台灣這3項與OECD國家相比,「醫療可近性甚至更好,疫調細膩度高,檢驗平手,所以我認為是池中無魚的機會大。」

若以覆蓋數而言,台灣與OECD國家比是第1名,遠勝第二名澳洲56,第三名韓國49,而這三個國家疫情都獲得控制,李建璋樂觀表示,「結論是台灣不用濫捕,魚就快撈完了。」

「民眾其實真的不用太擔心,台灣篩檢量其實很足夠,且針對高危險群(境外回台、連假到人潮擁擠處者)的篩檢陽性率都相當低,代表社區感染機率其實很低,不用太擔心,身體出現症狀時以接觸史及旅遊史作為判定就很足夠了。」康宏銘說。

相關新聞請見:
更多「武漢肺炎防疫追蹤」請點此,更多重要訊息,帶您第一手掌握。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劉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