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性骨頭如「海砂屋」一震就碎,骨折死亡率世界第一!醫師教你「3大關鍵」自我檢測骨密度

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流失速度會更加快。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良醫編輯部2021-05-06

一名退休女老師,平常最大樂趣是陪孫子玩,沒想到有一天,一如往常地彎腰抱孫子,腰部突然劇烈疼痛,就醫後才驚覺自己是壓迫性骨折,已經是嚴重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陽明交大附醫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指出:「台灣每三位50歲以上的女性中,就有一位罹患骨質疏鬆症。像上述退休老師這樣的案例並非少數,骨質疏鬆就與海砂屋一樣,沒有發生地震都感受不到危機,一旦發生地震,像是突發性骨折後,才發現自己的骨頭就像海砂屋一樣一震就碎。」

黃駿豐表示,國人對骨質疏鬆症不陌生,但卻鮮少與症狀正確連結,常誤以為駝背、身高變矮、下背部疼痛是一般老化現象,也只有少數人會因為骨頭有症狀而主動檢測骨質密度。

根據骨質疏鬆症學會日前對40至65歲女性進行的骨質疏鬆症認知調查顯示,1000位受訪者中,高達92.1%受訪者具罹患骨質疏鬆症高風險群特質,但逾四成受訪者得知骨鬆嚴重性後,卻仍認為不需進行骨質密度檢測。此外,超過六成受訪者也未曾安排或陪伴媽媽進行骨質密度檢測。

骨質疏鬆是一種全身骨骼慢性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年減少,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流失速度會更加快。當骨質減少,骨骼孔隙變大且疏鬆,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

根據調查,台灣65歲以上婦女人口因骨鬆引起的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15%,每年至少有約2萬名髖部骨折患者,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名。而骨質疏鬆症更是台灣老年人常見慢性病的第四名,尤以女性為多,人數為男性的三倍多。

骨質疏鬆症如何診斷?

骨質疏鬆因早期無明顯症狀,多半都是等到骨折發生後,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才知罹患。因此,黃駿豐建議,一但察覺有「駝、矮、痛」三大症狀,就應趕緊到醫院檢查:

駝背: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鬆質骨組成,負重量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形成駝背
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老年人骨質疏鬆時椎體壓縮
下背疼痛,會沿著脊柱向兩側擴散

骨質疏鬆如何檢查?

目前常見的骨質密度檢測有二種,一種是敲擊腳跟的定量超音波(QUS),是一種小型儀器,只能作為初步篩檢判斷;另一種則是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也是目前最準確的檢查儀器。

黃駿豐說明,骨質疏鬆症通常以「T值」作為診斷依據, T值若大於-1,代表骨量是正常的;T值介於-1~-2.5之間,代表骨量不足;T值若小於-2.5,就可以診斷病患有骨質疏鬆症。

「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在做健康檢查時,除了注意三高以外,還得一低。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因為體內缺少賀爾蒙,每年骨質密度會流失3%。可透過骨質密度檢測及早發現,降低骨折風險。」黃駿豐說,後續遵循醫囑積極配合適當藥物治療,都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預防骨折情況的發生。

骨質疏鬆可治療嗎?

黃駿豐解釋,骨質疏鬆症是可以被治療的,目前的治療方式越趨完善,使用藥物治療的民眾更能減少骨折發生率。

治療藥物有多種選擇,常見的兩大作用主要分為「對抗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種。對抗骨質流失主要為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骨質的溶蝕;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主要為刺激造骨細胞,達到骨質增生作用。新一代的骨質生成藥物,已經可以兼顧到促進骨質生成與對抗骨質流失。

黃駿豐呼籲,面對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是及早檢測與藥物治療,平日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也應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後續遵循醫囑積極配合適當治療,才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預防骨折情況發生。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陳宛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