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便秘」都是腸躁症症狀!吃益生菌會好嗎?該怎麼挑?一次搞懂原因、症狀、改善辦法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盧映慈2022-07-29

便秘、腹瀉、想大大不出來,肚子容易痛、腸胃總是很敏感,這些症狀反反覆覆,成藥也吃了幾輪都沒有好,只好安慰自己上班族都會有這種現象。

以上的情況,你中了嗎?腸躁症絕對不是上班族應該承受的「職災」,只要懂得正確的飲食法,一定能找回健康。

為什麼我會得腸躁症?

腸躁症全名是「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代表跟排便習慣改變相關的腹痛,大致上可分為便秘型(IBS-C)、腹瀉型 (IBS-D)、便秘和腹瀉混合型(IBS-M)和未分類型(IBS- U)。

為什麼會有便秘、腹瀉兩種截然相反的症狀呢?因為腸躁症是非常多元的腸道症狀組合,當然原因也各不相同。傳統上會認為腸躁症跟腸胃敏感、壓力過大有關,但也有可能是很多不同原因集合而成,包含抗生素的濫用。

l 環境因素。
l 心理困擾,如壓力過大。
l 腸道感染後引發,如腸胃炎。
l 抗生素引發的副作用。
l 對飲食的不耐受,如對麩質飲食過敏。
l 寄生蟲引起。
l 本身有腸道的超敏反應、神經痛覺過度敏感。
l 腸道免疫功能失調。
l 腸道通透性太高,代表腸道黏膜有「破洞」,容易引起過敏。
l 腦—腸作用失調,心理反應會嚴重影響腸道健康。
l 腸道益生菌過少。

看到這麼多原因,代表要改善腸躁症,並不是靠「便秘藥」或「止瀉藥」、「止痛藥」就可以做到的,必須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才有效。

延伸閱讀:壓力一大就便祕、拉肚子?醫師教你吃對食物,3招終結「腸躁症 」

腸躁症症狀

現在要診斷腸躁症,是按照羅馬標準(Rome criteria),最新的版本是第四版(Rome IV criteria)。其實要判斷症狀並不困難,但重點是要跟其他的疾病做出區隔,所以最好可以記錄自己的症狀頻率、症狀時間。

羅馬標準
l 必要條件

  • 在診斷前≥6個月,病人已有反覆性的腹痛(過去3個月內平均1週≥1次)

    l 腹痛之外又伴隨下列症狀中的至少兩項:
  • 腹痛與排便相關
  • 排便頻率改變
  • 糞便型態(外觀)改變(顏色、軟硬、形狀等都算數)

l 排除以下其他症狀:

  • ≥ 50歲,尚未接受過大腸癌篩檢或有症狀者
  • 近期排便習慣改變
  • 明顯腸胃道出血(黑便或血便)
  • 夜間腹痛或排便疼痛
  • 非特殊目的性的體重減輕
  • 有大腸癌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家族史
  • 可觸摸到腹部腫塊或淋巴結病灶
1
2
單頁閱讀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