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患者女性較多,九大症狀影響生活!這三種人易成高危險群,醫師提醒四招降低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長新冠」是一些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經歷一系列長期症狀的統稱,這些症狀在感染新冠病毒後三個月內發生並持續兩個月,而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劉芮菁2022-09-08

新冠疫情進入變種病毒株Omicron時代後,在台灣快速延燒,截至六月中已有超過三百萬人確診。隨著越來越多人染疫,後遺症問題也陸續浮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新冠肺炎後遺症「長新冠」目前出現九大症狀,涵蓋呼吸、血液循環、大腦思考與精神狀態。加上此次Omicron染疫患者中有許多兒童,要如何看待、預防長新冠? 此次邀請到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馬偕兒童醫院急救加護科主任邱南昌,分析長新冠問題。以下為口述摘要:

長新冠後遺症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長新冠」是一些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經歷一系列長期症狀的統稱,這些症狀在感染新冠病毒後三個月內發生並持續兩個月,而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

雖然多數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會痊癒,但有些人會出現各式各樣的中長期症狀,就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這些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持續咳嗽、胸口疼痛、說話困難、肌肉痠痛、失去嗅覺與味覺、發燒,以及意識混亂、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無法保持頭腦清醒等認知功能障礙。有些患者會出現憂鬱、焦慮等心理方面的問題,也可能出現睡眠問題。這些症狀可能在最初感染時就存在,也可能在痊癒後出現,或隨著時間而復發,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對於染疫患者出現長新冠的比率,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研究顯示大約有一○%到二○%的患者從感染急性期恢復後,會出現多樣的長新冠症狀。不過,這類長新冠患者比率的研究很多,並因各地疫情不同、研究的調查方法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

綜合這些研究,目前認為感染急性期有超過五種症狀的人、高齡者、未接種疫苗的人,由於感染後症狀比較嚴重,較容易在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症狀。另外以性別來看,女性的長新冠患者又比男性多一點。

病毒損害器官組織

會造成長新冠的可能原因有很多,第一個是新冠病毒直接造成器官、組織的傷害,器官的功能需要一段時間恢復,患者症狀就持續得比較久。新冠肺炎早期的變異株主要攻擊肺部,肺部如果受傷很嚴重、導致肺纖維化,就會留下呼吸系統的症狀。過去的SARS有觀察到少部分的人有這樣情況。

而現在台灣流行的Omicron,雖然傳染力強,但感染後比較不嚴重。不同的是,過去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主要攻擊肺部,也就是下呼吸道。但Omicron比較是攻擊上呼吸道,肺部受到傷害的患者比率就比較低,但也因此讓很多人感染後都是喉嚨不舒服,咳嗽的症狀可能持續得比較久。

第二,很多患者大病一場,躺在床上好幾天,可能因此覺得更不舒服、容易疲倦。這些長新冠症狀也可能來自心理因素。觀察這些症狀,我們會發現很多症狀都是非特異性的,例如覺得累、思緒不清楚等。特別是憂鬱、焦慮、失眠等精神症狀,可能是對疫情比較緊張的人,因為感染過,一直擔憂自己健康狀況不好,越緊張、身體問題越多,形成身心症狀。

放鬆心情,減輕身心負擔

在長新冠的治療上,由於長新冠出現的後遺症很多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有指導醫院成立康復整合門診,這是專門為新冠肺炎康復患者設立的跨科別整合性醫療服務。如果解除隔離後六個月內有多種不適,可以至康復整合門診接受醫師診斷。

不過,民眾也不一定要至整合門診就醫,建議康復後就回到日常生活。如果身體偶有不適,就依照症狀尋求專科醫師的治療。如果睡眠品質不佳,就去看精神科醫師;若是腸胃不適,就向腸胃科醫師尋求協助。按照平常看診的原則即可。

如果感染過新冠病毒,就診時務必向醫師說明染病的時間,同時說明清楚染病時的症狀與嚴重程度,讓醫師能正確判斷身體組織受損的程度,需要時醫師會協助做進一步檢查,予以準確治療。

最後,我要提醒的是不太需要去分辨,是否因為長新冠才出現不適。一直陷入擔憂長新冠的情緒,反而造成心理壓力,建議康復的人依平常心過日子,睡眠充足、飲食均衡外,讓自己有快樂的事情可以忙,憂鬱、焦慮等身心症狀自然也會減少。

值班醫師 邱南昌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美國杜克大學小兒科進修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感染管制醫學會監事、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常務理事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馬偕兒童醫院一般兒科主任、馬偕兒童醫院急救加護科主任

預防「長新冠」4招
1.接種疫苗,降低後遺症機率。
2.感染後盡早治療,減少器官受損程度。
3.康復後仍要注重防疫,避免二次感染。
4.康復後放鬆心情生活,身心症狀少,身體恢復得更好。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