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僵硬、動作遲緩、憂鬱 這些可能都是巴金森病警訊

2021-10-07

年僅54歲的金曲歌后詹雅雯,日前傳出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引起各界震憾。一般人對於巴金森病的印象多半為手抖、肢體僵硬,醫師提醒,民眾可定期進行巴金森病自我檢測,如有疑似症狀可及早就醫以延緩失能。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指出,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除了腦部退化之外,近年來發現腸道也會影響腦部健康,進而造成巴金森病。大腦和腸道看似不相關,其實這兩個器官可藉由「腸腦軸」產生雙向互動,當腸道裡的菌叢生態改變時,就會透過迷走神經來影響腦部運作。不過,無論原因是來自於腦部或腸道,都會造成人體的指揮中心──也就是腦幹退化,進而引發巴金森病。

不只是動作障礙 焦慮、憂鬱可能也是巴金森病前兆

當腦部神經元訊號退化、減弱,或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失調,就會出現異常狀況。巴金森病所引起的症狀可分為「動作障礙」及「非動作障礙」二大類型,陳彥中醫師提醒,由於症狀五花八門,有時可能會和其它疾病搞混,其中最常見的早期臨床症狀為「動作變慢」、「手抖」、「肢體僵硬」,這些可能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甚至讓患者出現焦慮、憂鬱等非動作障礙症狀。

動作障礙包括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走路速度變慢或拖地、行走時身體晃動不對稱、步態凍結(走到一半,突然不會走)、走路呈小碎步、口齒不清、吞嚥困難、撲克臉或面具臉(面無表情)等。

非動作障礙包括憂鬱、焦慮、便秘、全身痠痛、嗅覺退化、頭暈目眩、盜汗、睡覺時夢境鮮明,有時還會喊叫或做出動作等。

帕金森氏症最常見早期症狀,包括手抖、動作遲緩等動作障礙。

病因不明 退化速度不一

臨床上,巴金森病又可分為原發性、非典型及次發性巴金森病症候群等三大類。

原發性巴金森病:一般提到巴金森病,指的就是此類型,而依照發病時間不同,又可細分為典型及早發性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患者發病症狀若以肢體顫抖為主,只要透過藥物及其它治療方式的介入,通常病情都能夠控制的不錯;如果症狀是步態不穩或肢體僵硬,通常退化速度會比較快,晚年時坐輪椅及臥床的機率也會比較高。典型巴金森病好發於50~60歲左右,若50歲以下就發病,則屬於「早發性巴金森病」患者,可能和基因、遺傳,加上環境因素誘發有關。

非典型巴金森病:常合併自律神經失調、排尿或排便困難、無汗症、姿勢性低血壓(頭暈)、性功能障礙、眼球運動障礙等狀況,而且可能發病不到一年就出現失智或失能(例如無法自己拿餐具吃飯)。

次發性巴金森病:基本上並不屬於巴金森病,而是其它原因所引起的相似症狀,例如中風、水腦症、腦瘤、頭部重創,以及暴露於藥物、毒物、農藥、高濃度一氧化碳或重金屬中毒(例如喝井水)等。

日常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 及早發現、治療

陳彥中醫師表示,次發性巴金森病只要治療疾病或移除病因,症狀就會減緩甚至消失,原發性巴金森病目前都無法被治癒,只能盡量控制症狀。此外,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大約只有5~10%患者具有家族遺傳史,而且30~40歲左右就發病。因此,若是三等親裡有兩位巴金森病患者、家族裡有人50歲以下就確診,以及父母為近親結婚者,就須特別留意。

有鑑於此,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利用簡易的「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出來比OK,食指和拇指開合25下,做完換左手,如有發現動作變慢、速度改變,或是有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的情況,建議搭配「巴金森病自我檢測表」,若3題以上的答案為「是」,建議盡早至神經內科就醫檢查。

巴金森病自我量測表

防巴金森病大作戰 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