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揪出巴金森病 生活如常非難事

日常生活動作愈來愈慢,手腳出現抖動、僵直的情況,有可能是巴金森病的初期症狀。

撰文者: 吳佩琪2021-11-08

五十多歲的陳女士,工作常須在櫃臺和民眾互動,卻因手抖及面無表情等問題,造成溝通上的困擾。雖然就醫後被診斷為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但她積極配合服藥治療,大約兩、三個月後,手抖及表情僵硬等問題都改善不少,除了解決工作上的困擾,面對親友時也變得更加輕鬆、自在!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建欣指出,巴金森病雖無法被治癒,但若能好好接受治療,不僅症狀能獲得控制,也能延緩退化的速度,降低失能的可能。

典型的巴金森病依動作障礙可分為五期,治療方式也會隨著病情變化而有所調整。第一期只出現單側肢體症狀,例如手腳規律性顫抖、動作變得緩慢;第二期則是進展至兩側肢體皆有症狀,例如行走時雙腳較僵直、遲緩。當身體平衡出現問題、走路易跌倒等狀況發生,表示已進入第三期,病人的生活上開始受到限制,例如無法走太遠或(工作受到影響或無法勝任原來的工作)。第四期病人行走已相當困難,往往需旁人攙扶,而日常生活也需要協助。第五期病人已無法自己行動,需坐輪椅或臥床,日常生活已完全仰賴別人照顧。

提高警覺 把握治療時機

李建欣醫師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月定期使用「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透過左、右手分別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輕碰25下,在進行手指操的過程中,如果發生手指的速度產生改變、動作變遲鈍變慢、操作的過程停頓受阻或開合大小改變,便可考慮至神經內科就醫。由於年輕人警覺性較高,通常發病初期就已察覺身體出現狀況,而年長者病識感較差,常常三、四期左右才感覺身體有異狀,此時腦部已嚴重退化,病程進展就會非常快,可能五年時間左右就已發展至末期。

除了典型的巴金森病之外,非典型的「巴金森症候群」也須特別留意。李建欣醫師表示,服用藥物(例如某些抗精神疾病、暈眩及腸胃用藥)、腦中風、水腦症,病毒性腦炎或找不到原因的退化性疾病,都可能出現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典型的巴金森病以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及行動遲緩為主要表現,但巴金森症候群還可能伴隨嚴重低血壓、自律神經功能障礙、失智合併幻覺等症狀。當長者出現行動遲緩等狀況時,可先幫忙留意是否服用上述藥物,如果因此造成巴金森症候群,只需調整藥物就能恢復正常,若誤以為是正常退化過程而置之不理,就會延誤治療時機。

另外醫師也特別提醒,大部分巴金森病病人往往花了很多時間到不相關的科別求診,以致沒有早期診斷而延誤病情。民眾如果有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務必前往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專科求診。

藥物治療 緩解動作障礙症狀及非動作症狀

巴金森病病人因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進而造成大腦功能退化,因此會使用多巴胺促效劑或乙醯膽鹼抑制劑來治療。李建欣醫師表示,乙醯膽鹼抑制劑可以治療手抖症狀,但副作用是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或產生幻覺;多巴胺促效劑可改善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等問題,同時對於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焦慮等有效。若服用劑量過多,可能出現頭暈、嗜睡、妄想或衝動性行為,例如喜歡冒險、賭博、買股票、購買奢侈品。

對於中、重度以上病人可能須併用左多巴來改善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等狀況,不過長期服用左多巴可能會讓藥效逐漸減弱,或出現異動症(手腳不自主舞動)。

當藥物治療的效果變得有限,或擔心劑量太重造成副作用,也可考慮使用「深腦刺激術」來改善症狀。治療原理是以微弱電流來刺激基底核及視丘下核等大腦較深層的部位,能夠調整神經廻路,讓肢體動作變得比較順暢。

突破憂鬱 正常飲食社交

李建欣醫師指出,蛋白質會阻礙左多巴的吸收,建議病人服藥時應盡量避免同時食用高蛋白食物。此外,也可多練習太極拳等運動,以增進平衡能力。

罹患巴金森病的病人可能因為藥物的作用,加上肢體障礙而減少社交活動,因此大部分都合併有憂鬱症狀。李建欣醫師提醒,家人的陪伴及支持非常重要,病人應多和親友接觸,避免獨自面對病情,平日也不妨多到戶外活動。唯有耐心配合醫師治療,加上調整自我心態,才有助於恢復生活功能,延緩末期症狀到來。

家人的陪伴及支持對巴金森病病人非常重要,共同陪伴活動有助延緩病情、減輕壓力。

防巴金森病大作戰 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建欣。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