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糖尿病家族
撰 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張媚常務理事
一般人對傳統衛教的印象就是去上課,有些病友甚至還會覺得是對自己沒能認真把疾病控制好的一種懲罰。確實,20年前傳統的衛教觀念認為衛教就是要增加民眾的健康知識,深信有了知識應該就會把自己照顧好,所以,當時衛教多是單向、說教式的,有時需要教的疾病保健知識很多,醫療人員就在短時間內教了很多內容,常讓人有疲勞轟炸的感覺,勉強聽完也記不住什麼,效果非常有限,久而久之,部分病人對衛教避之唯恐不及。
照護糖尿病的醫療人員非常清楚血糖控制絕對不能單單只靠藥物,也要同時做到藥物以外的照護,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按時服藥或打針、測血糖等。然而,這些照護活動不但分散在一整天的生活中,而且日復一日每天都要做,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這些活動大部分都與病友過去的生活習慣很不一樣。傳統的衛教雖然讓病友學到一些知識,但是,對病友而言,知識歸知識,生活上還是不知該如何做,做不到,或總是遇到困難,血糖依然不理想,病友既無奈又挫折。顯然,傳統的衛教方式對糖尿病照護的效果並不理想。
雖然知道傳統的衛教方式不理想,但是到底該如何改善呢?因此一群糖尿病醫療人員在林瑞祥教授領導下於1996年成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以下簡稱衛教學會),希望能提升醫療專業人員糖尿病衛教的能力,衛教學會因此參考美國糖尿病衛教師的課程,發展出本土的訓練課程,針對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藥師等醫事專業人員提供訓練,經過上課及筆試、實習、口試等測驗,及格者才被認證為「合格糖尿病衛教人員」,衛教學會至今已認證五千多位合格糖尿病衛教人員。後來各縣市衛生局成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也培訓了一些糖尿病衛教人員,有參加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醫院診所多會讓病友接受糖尿病衛教人員的服務。
現在糖尿病衛教的觀念不再是灌輸疾病知識,而是協助病友落實糖尿病自主管理的教育,也就是幫助病友用自己覺得可行的方式,確實做到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按時服藥或打針等,換句話說,病友不用再盲目遵從醫療人員的建議,他們可以提出自己的經驗、想法或疑問,衛教的角色是配合病友的需要提供知識、技巧或澄清問題。舉例來說,門診一位60歲的男性病友,糖化血色素總在8%-9%,知道檢查結果後很無奈地告訴醫療人員,他一粒米都不吃,也不吃麵食或甜食,為什麼血糖還這麼高,進一步瞭解他的飲食,發現他以為水果是有益健康的食物,所以他吃大量的西瓜,當他被告知每次吃的大量西瓜所含的糖分相當於一碗米飯時,他終於恍然大悟,決定重新調整飲食,這時,醫療人員不是教他一套理想的吃法,而是先瞭解他常吃或喜歡的食物,再告訴他其中那些容易使血糖升高,為了讓他更能自主調整,建議他初期可以在用餐前後自己測血糖,從餐前餐後的血糖結果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再決定如何調整,達到真正的自主管理。
過去病友對疾病的處方,例如藥物或手術,通常是完全聽從醫師的決定,因為病友大多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要選擇這個治療,所以,衛教也以說明該治療方式為主,並不會詢問病人的意見。隨著資訊的發達及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現在的醫病溝通也朝向「醫病共享決策」的衛教模式,這個模式是由醫師或護理師先說明讓病友了解各種治療的性質及利弊,例如控制血糖的效果、一天要用幾次等使用的方便性、低血糖的風險、體重是否增減……等等。再由衛教者引導病友表達他最在乎哪一點,對於經常在外活動的病友可能最在意低血糖,老年人可能最擔心使用的方便性,醫師與病友經過充分溝通後,才綜合雙方的意見共同決定採用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二十年來糖尿病衛教已經從傳統說教式的教法進步到現在以「病友為中心」的諮詢方式,衛教的目的不再只是增加知識,而是先傾聽瞭解病友的狀況,再協助他們解決糖尿病自主管理上的困難。即便是醫療決策,也會先與病友充分溝通並尊重其個別的需求,由醫病共同決定。今天,病友不僅是服務對象,更是糖尿病照護團隊最重要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