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導演吳念真是台灣電影界的靈魂人物,從27歲發表第一個劇本開始,吳念真至今總共完成了75部電影劇本,不僅如此,吳念真更跨界配音、主持、舞台劇等不同藝...全文
編按:
如果走到人生終點,你想怎麼告別身邊的人,和這個世界?自己的生命,自己作主。自己的終點,自己來寫!醫療科技的進步,讓人們擁有更多的「生存」機會。但是,「活著」≠「好活」。過多的...全文
回家,好難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如果,某一次離開家門的就醫,會讓你一...全文
「老衰死」代表的是順應人體自然變化,從細胞老化→臟器衰弱→無痛離世。「日本2016年最新調查,55歲以上高齡者有91%拒絕接受延命醫療!」日本NHK金牌節目製作團隊,用真實案例醫學數據告訴...全文
小時候我們寫考卷,都習慣以最快的速度解答所有題目,然後考試一結束,所有問題就都被拋諸腦後,這就是我們面對問題的慣性:「遇到問題、迅速解決」,但侯文詠卻認為,如果碰到問題總是想「趕快」解決,...全文
緊急住院!趁現在找好「可以信賴的人」
老年過著充實獨居生活的M先生,某天外出時突然感到胸痛,當下他立即被送往醫院,並被醫師要求住院。從那時起,他就面臨到與疾病無關的「老年獨居者的辛酸」。
...全文
在歐美,很少看到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人,在台灣,想擺脫住院、臥床的折磨,卻是奢望。為什麼醫療越發達,想要圓滿而終卻越來越困難?
不管哪本關於社會福利的書刊,都會提到在歐洲的人權社福大國丹麥、瑞...全文
被忽略的病人家屬心情
一般人以為簽了DNR(放棄急救同意書),就能善終。一般人以為簽了DNR,家人的壓力就會解脫。這是不對的。
在陪伴家人善終後,一般人都會以為病人的痛苦既然解脫了,那麼家...全文
第一次面對死亡
1995年8月,我升任臺大醫院腦神經外科的主治醫師,前半年,不論腦傷手術或病人恢復情形,都還算順遂;可是到了1996年,終於避免不掉的,要面對自己病人的死亡。
一位自日...全文
吳念真導演把曾獲「普立茲劇本獎」的故事「心靈病房」,改編成《當妳轉身之後》搬上舞台,從9月30日起,由綠光劇團在國內巡演。這是吳念真首度以戲劇探討死亡議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