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患者能運動嗎?3大復健好處多
心臟疾病患者可以運動嗎?臨床觀察,許多心臟疾病的患者,常常會因為內心恐懼而不願意做復健運動。復健科醫師表示,其實心臟疾病患者仍須透過心臟復健,逐步恢復心肺功能,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更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成大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謝佩君指出,心臟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第2位,調查發現,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每5人就有1人患有心臟疾病。而心臟復健可以透過規律運動,有效降低血脂肪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狀,約可降低25%的心臟疾病死亡率。
心臟復健利多於弊
事實上,心臟病患者可以在醫院接受心肺功能檢查,由醫師為個人量身訂做安全有效的運動計畫,可適用於接受心導管治療、冠狀動脈手術後、心臟移植等患者;患者在醫院復健過程中,有物理治療師在旁指導,並隨時監測心跳、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濃度等,讓患者掌握合適的運動量。
心臟復健主要目的在幫助病患在心臟病發作後,能快速回復到日常生活功能,同時讓病患能更瞭解自己的疾病,並進而預防疾病再復發。
3大心臟復健期 需治療師協助
1.重症期復健:患者於加護病房期,建議於治療師監督下進行呼吸訓練,例如腹式呼吸、或是翻身轉位,關節活動。
做法:臥床休息至病情穩定,可藉由床邊抬腿緩慢復健,全程有治療師監督,無線心電圖,血壓,血氧計監測。
2.一般病房期:則是於治療師監督下進行漸進式床邊運動,或是利用四腳架輔助站立,緩步行走。若狀況穩定,可練習坐床邊伸展,室內緩步行走。
做法:每分鐘心跳率不超過休息心跳率加20跳,活動時間可由3至5分鐘開始,逐漸延長至10至15分鐘,以不累不喘為原則。
3.門診復健期:內容以有氧運動為主,或於跑步機上行走,全程有治療師監督,無線心電圖,血壓,血氧計監測。
做法:藉由踩腳踏車測試心肺功能,在醫師監測下,測得受測者運動過程中的氧氣消耗量,用以評估體能及心肺耐力狀況。
【醫師小叮嚀】:無法到醫院復健的患者,建議可從事散步、快走、慢跑等耐力型的運動,不能太喘,以能從容對話或唱歌為準則,且須做暖身運動,運動完須做緩和運動,每周3至5次,每次以30至50分鐘為主。但若出現胸悶、頭暈、噁心、冒冷汗等不適症狀,請立刻停止運動並就醫。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華人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