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問題多?精神科醫師:「生病」是太太最後的求救

撰文者: 陳豐偉2015-03-03

剛開張的診所最近來了一些三、四十歲的婦女,最典型的問題是:跟婆婆、先生、小孩同住,婆婆會干涉小孩的教養,讓媳婦覺得缺乏自尊與自主。有些婆婆會溺愛孫子,幫孫子張羅大小事情,結果小孩連好好吃個飯都不會。媳婦跟婆婆爭論,婆婆則回應說:「妳幫忙做點事情有什麼關係?」「妳老公就是我這樣養大的,還不是很有成就?」

這類病人比例之高讓我訝異,似乎罹患精神疾病也有南北差異。媒體不是說現在會看精神科的是失業、投資失敗、銀行理專嗎?我的病人卻以婆婆媽媽居多。或許,台北以外的地區消費低、房貸低、家族支持力量強,對短暫失業還有一股支撐力量。而只能買得起小公寓的台北小家庭,婆媳間的摩擦反而變少了。

這些病人會來看診常常是因為情緒失控、壓力太大,將脾氣發洩在小孩身上時,才猛然發現不對勁。許多小孩懂得利用祖父母與媽媽的矛盾,調皮搗蛋時讓媽媽看了就生氣,甚至打到受傷、流血,終於讓媽媽警覺到必須趕緊看精神科。

精神科病人的陳述往往是單方面的想法,實情如何,在前幾次會談還未必能瞭解透徹。不過,「感到為難、一直要太太忍讓」的先生角色在會談中倒是不斷出現。其實問題癥結點是男人吧?如果先生無法讓雙方溝通,只會要求其中一方退讓,焦慮、失眠的症狀便開始出現。

現代婦女自然會想到「離婚」,但小孩已經誕生,和先生感情也沒有那麼差。僵局不能解,夫妻和公婆處在緊張狀態,有時還會盡量晚回家,避免碰面的尷尬。這時,在男性角色發言地位較大的社會裡,往往就會造成最弱勢的女人去生病,以「睡不著」的表面問題求診。

不過,到精神科看診還別具含意。落敗者常是媳婦,畢竟孝道還是有影響力,不能直接、強烈地向公婆應話,跟先生求救也常敷衍了事。在無法言語、無法直接表述的情況下,「生病」成為最弱勢的人最後的表達方式,向她無能為力的環境做沈默的抗議,藉由向醫師求助做出最後的反抗。

所以,當許多表面上開朗樂觀、言談流利的媳婦走進精神科時,她們或許已陷入有話難說的困境。乍看之下完全不像憂鬱病人,家庭、事業也都還能兼顧,但感受到自主被剝奪、不知自己存在意義的瞬間,爆發的力量可能會打斷小孩的牙齒。看來,精神科醫師要處理的問題可真多呢,在社工力量不足的台灣社會,社區裡的精神科診所可要像八爪章魚填補許多政府顧不到的地方。

作者簡介_陳豐偉

精神科醫師,執業於高雄快樂心靈診所與喜洋洋心靈診所。小說「好男好女」曾獲選爾雅版1995年年度小說選。曾任卓越新聞獎、金鐘獎、華人部落格大賽等評審。目前寫作偏向大腦科學的二手傳播,以及長篇小說「台北淪亡記」的籌備。

網站:陳豐偉醫師的高雄精神科診所札記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