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頭打開,水還是濁濁的?關鍵就在水塔阿!要飲用乾淨水,你可以這樣做...
蘇迪勒颱風襲台,一夜強風暴雨過去,等風雨稍歇,準備清理環境時,打開家中水龍頭,赫然發現,哇!水好髒!濁濁的!別說刷牙、漱口、煮飯了,連洗衣服,都擔心會不會洗不乾淨……打開新聞一看,「台北自來水事業處表示,蘇迪勒颱風襲台,造成新店溪水濁度持續飆高達3萬度以上……」
嗯,水濁濁的的確很困擾,不過,看了新聞的解釋,你真的了解「濁度」是什麼嗎?為何颱風明明帶來豐沛的水量,反而會造成停水呢?
濁度到底是什麼?
濁度(turbidity),指的就是水混濁的程度。新聞中講的「原水濁度高達3萬度以上」,那個「度」,就是濁度的單位。依據不同的定義方式,濁度的單位(Turbidity Unit,TU),有JTU、NTU、FTU……之分。
為什麼濁度的單位那麼複雜呢?那得從濁度測量的基本原理說起。所有濁度測定的基本原理都一樣:越混濁的水,一定比較不透光,所以越不透光的水,濁度越高。
「謝博士,這定義很清楚啊?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就在於:怎麼測?
最原始的濁度測定,是用一根120公分長的玻璃管,在底部點一根蠟燭,眼睛從管口望下看,看水裝到多高,燭光會看不見:水位越高,代表濁度越低。這個測定法很直觀,但也很不精準:我覺得燭光看不到,不代表你也看不到啊!所以科技進步後,開始用儀器(分光光度計),去測有多少光線可以透過樣本;更進步一點,是在與光線呈90度的方向上,觀測有多少被散射的光線。雖然都是測光,但方法不同,測出來的結果也不同。再者,除了水中懸浮物之外,水裡的氣泡、油脂、懸浮物的顏色……都會影響濁度測定。所以,濁度的單位以及測定方法本身,就是一門大學問。
我們以「原水濁度30000度」為例子,依照最原始的定義,1公升的水裡面,含有1mg的二氧化矽懸浮物(就是沙子啦~),濁度就是1度來算的話,30000度就是1 公升的水裡有30克的沙!
看到這,你應該嚇到了吧?這是因為颱風帶來的雨水,沖刷河床、兩岸,造成河水中懸浮的泥沙增加,所以濁度才會大大提昇。基本上,等風雨過去,水流量穩定之後,大概一、兩天,就會恢復正常了。
原水濁度對自來水廠的影響
很多人家裡都有裝家用濾水器,可能是單管、雙管濾心,也可能是逆滲透(RO)式的,所以大概很難想像,為什麼原水濁度升高,會造成自來水也變的混濁。
「對啊!一定是自來水廠偷懶不去換濾心,或是停電沒過濾!」
相信我,真的不是這樣的。
台灣現行的自來水過濾程序,大概可以分成「凝聚」、「沉澱」、「過濾」、「消毒」四個步驟。首先,在取水口之前,會有攔汙柵和沉砂池,可以把一些大型的懸浮物,像是樹幹、大塊的砂石、大型垃圾檔掉。取進來的原水,裡面還有很多細小顆粒,不容易沉澱,所以在經過分水井時加入明礬之類的化學藥劑,然後在快混池中快速攪拌,讓這些藥物可以和懸浮物充分混合,形成比較大的懸浮顆粒,然後在混凝池中慢速攪拌,讓這些小顆粒凝聚成大顆粒,變得比較重,在經過沉澱池時,沉澱到底層,上層的清水,就繼續流到快濾池,利用由無煙煤、濾砂、礫石等按照顆粒大小堆成的濾床,層層過濾,得到清水。這些清水再經過加氯消毒,就成為我們打開水龍頭就可得到的自來水了。
當颱風一來,河川水位暴漲,不只原水變得混濁,連帶水流速度也加快。本來要一關一關過的淨水程序,也因為流速太大,變的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凝聚、沉澱、過濾的過程,一下子就跑出去了!要解決其實也不難,就是直接不供水,等原水濁度降低再說。但考量到停水的種種不便,自來水公司繼續供水,所以就造成家裡的水龍頭打開,水濁濁的了。
該怎麼處理家裡的檸檬汁自來水呢?
其實以台灣進水廠的能力跟處理程序,應該在颱風過後第二天,供水就可以合乎標準了。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也表示,8月10日上午7時,淨水場出水濁度在0.3到1之間,水質不會黃濁,已符合標準。
「謝博士你騙人!我家水龍頭打開,自來水還是濁濁髒髒的啊!」
WHY?原因很簡單:因為你家水塔裡還有前一天進來的髒水。
想要加快自來水變乾淨的速度,可以把水塔放乾,讓新的自來水流進來,水就會乾淨了。當然,趁這個機會清洗一下住家水塔,也是不錯的。
此外,颱風過後,為了避免自來水中的生菌數濃度偏高,自來水廠加氯消毒的濃度也會提高。強烈建議不管家裡有沒有淨水器,水還是一定要煮沸再喝。水煮到大滾之後,把蓋子打開,轉中火再煮3分鐘,就可以關火了,讓裡面的蒸氣自然散發,可以幫助去除三鹵甲烷。千萬不要以為水滾越久越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