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換季,「異位性皮膚炎」就發作?皮膚科醫師教你4招避免全身發癢
一位媽媽牽著三歲的女兒走進診間,「醫生,我女兒皮膚上一塊一塊紅紅的,這到底是什麼阿?狀況好的時候還好,但是狀況不好的時候,全身到處都是,她說很癢,不讓她抓也不是,但是讓她抓又怕留疤或是破皮流血,這該怎麼辦才好?」這不是皮膚科門診的單一個案,而是每天都在診間裡發生的故事。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原本氣候溫和的地方,也開始產生氣候溫差、變化大的現象,又加上季節交替之際,對過敏兒來說非常難受,對家長而言,更是無助。
皮膚科診間常可看到某類型的患者,不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有個共通點:身上有反覆發作之癢疹,且皮膚容易乾燥;長期搔抓下容易抓出傷口、滲液,皮膚變厚、膚色加深,且容易因為一些過敏原引發或加重症狀,長期下來容易使人睡眠不足、精神不繼,影響生活品質。這種症狀即為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約有超過200萬個患者,而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或家族,在醫學的數據上顯示,也有很高的機率同時患有氣喘、過敏性鼻炎或類似的皮膚症狀,稱作「異位性體質」。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炎,是與遺傳和環境有關的非傳染病,好發於嬰兒或兒童時期(約一半的患者於1歲前發作)。通常嬰兒期的異位性皮膚炎多發生在臉部、頸部、手肘外側和膝蓋,隨著兒童的年紀漸長,患部會轉而好發於肘窩、膝窩、後頸和腳踝,而絕大多數患者隨著年齡增長,異位性皮膚炎會改善甚至可以痊癒,僅留下容易發癢及過敏的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多具有「異位性體質」,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前述回提到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常常會同時合併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結膜炎等其他過敏症狀,由於和遺傳有關,所以患者的家族成員也較容易有類似的過敏症狀。
此外,患者也容易因為接觸到刺激物或過敏原,而引發或加重過敏症狀。刺激物包含了羊毛或人造纖維、肥皂和清潔劑、香水和化妝品、灰塵沙土或是香菸煙霧等;常見的過敏原包括塵螨、貓狗等動物的毛、蟑螂、黴菌、花粉等。比起成人,幼兒的腸胃道相較更容易受食物過敏原影響,常見可能的食物過敏原有牛奶、蛋白、麥、花生、海鮮等。
要如何妥善照護一位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呢?
1.保濕: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保水功能比一般人來得差,皮膚因此比較乾燥,然而,皮膚乾燥會使表皮的障壁功能變差,容易受到外來物質的刺激,因而加重原本的皮膚炎。建議要規律塗抹保濕乳液,改善肌膚含水量,增加皮膚障壁功能。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大品牌針對過敏性性肌膚推出適合的保濕乳液,但在購買前要特別注意,盡量不要買到含香精、防腐劑或殺菌劑等添加物的潤膚產品。
2.避免接觸刺激物、過敏原:避免穿著含羊毛或人造纖維的衣物,選擇100%純棉衣物。盡量減少暴露於其他致敏的環境或物質中,如太冷(皮膚乾燥)、太熱(流汗刺激)、情緒壓力的變動,或是兒童接觸後容易引發過敏症狀的過敏原都應避免。
3.止癢:皮膚因為搔抓而破壞其表面的障壁功能,導致皮膚更容易被刺激、感到癢而繼續搔抓,變成越抓越癢的惡性循環。適當塗抹保濕乳液、類固醇(註)或服用抗組織胺都有降低癢感的功能。
4.藥物治療:第一線藥物治療為類固醇,但類固醇藥膏強度有分輕重,請務必遵照醫師的指示,使用合適的藥膏,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第二線藥物治療可使用免疫調節劑藥膏(calcineurin inhibitor),而搔抓傷口感染的情形則需使用口服抗生素。有些症狀甚至需口服或注射類固醇和免疫調節劑,或是紫外線光療來控制病情。
異位性皮膚炎是種慢性疾病,治療過程時間相當長,不管是家有過敏兒的家長,或是過敏兒本身,都需要非常有耐心配合醫師的指示治療喔!
(以上內容由雙和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陳昱璁與Patty Chou共同撰寫)
註:塗抹有類固醇成分藥膏時,請特別注意盡量不要因為貪圖方便,就以大面積的方式塗抹,而是要盡可能塗抹在患部就好,因為不是患部的皮膚若因為長期吸收到類固醇,會導致皮膚變薄、擴張紋、微血管擴張或傷口癒合較差等,長期下來,對皮膚表層也是一種傷害。
《大醫院小故事》粉絲團作者、創辦人,業餘傳播人。希望透過小故事幫醫療人員打氣,同時用簡單易讀的語言,讓大眾更了解診間故事及台灣醫療環境,期待能降低醫病資訊不對等、改善緊張的醫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