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鹽更健康?恐增腦梗塞率

撰文者: uho新聞部2016-11-26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的溫度要提高才能改善血液循環,而在血液解毒上也很重要,人體的溫度提高,能增強免疫力,所以泡腳、半身浴、喝生薑茶都非常好。

生活習慣沒有改變 效果會減半

首先,改掉讓我們身體溫度降低的生活環境和習慣非常重要,因為即使再怎麼泡腳、喝生薑茶升高身體的溫度,若平常的生活習慣沒有改變,效果也會減半,究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哪些生活習慣會造成低體溫,了解這些原因後將它們去除,就一定能夠使體溫上升。

引起低體溫的環境與生活習慣

1) 暴飲暴食/

體內生成熱度、維持體溫的器官比例上,以肌肉約占整體的20%、此外,肝臟占20%、大腦占18%、心臟約占11%左右,如果暴飲暴食的話,為了消化吸收過多的食物而大量血液流到腸胃,被困在那裡,本來要生產熱度到其他器官的血液量減少,身體本身熱度的產生量減少了,體溫當然會下降。

2) 攝取過多陰性食品和水分/

在韓醫學裡,將食物分為陽性食物和陰性食物,陽性食物性質溫暖,陰性食物性質寒冷,讓身體變冷的食品即為「陰性食品」,食品水分含量很多的飲料、會產生熱脂肪的水果,去除所有營養成分的白砂糖、還有很多水分的葉菜及生菜、麵食、化學調味料和化學藥品,全部都算陰性食品。

水是代表性的陰性食物,喝太多冷水、沒辦法排出的水分累積在體內時,會引起水中毒,連睡在寒冷的地方、拉肚子,或長時間在冷氣房裡所產生的頭痛、下雨時才有的神經痛,全都是水中毒症狀,如果吃很多這種陰性食品會導致體內所有熱度下降。

3) 限制過多鹽分/

近來,鹽分被認為好像是影響健康的敵人一樣,在韓醫學上把鹽分視為是能使身體產生溫熱的東西,在日本某一個地方,為了減少高血壓或腦中風的發生率而減少鹽分的攝取,但他們的血壓沒有減少,反而增加腦梗塞的死亡率,這是因為過度輕看鹽分的重要性才發生的事。

過度減少鹽分攝取的飲食習慣,無法幫助維持體溫,當然,一定要避開化學鹽分,並攝取含有豐富礦物質的海鹽,如果能常運動把鈉排出去的話,就沒有造成心臟負擔的問題,更不用擔心高血壓,還能維持平均體溫。

4) 壓力/

受到過大壓力,不僅心情不悅,身體也會變得不舒服,當我們承受壓力時,有一條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會變得活潑,會增加緊張的荷爾蒙腎上腺素或是降腎上腺素,以及皮質醇的分泌腎上腺素會使血管縮小,血液循環變得糟糕,使老廢物質容易在體內累積,同時也增加血液裡的膽固醇和中性脂肪,使血液被污染。

還會增加製造血酸的纖維蛋白原讓血液被污染的速度變快,引起腦血栓和心肌梗塞,皮質醇融化白血球裡的淋巴細胞降低免疫力,容易引起罹患各種疾病的作用,這樣的結果會使血管縮小,讓血液循環變得不好,整個身體因而變得冰冷。

5) 室內、外溫差嚴重/

室內溫度和室外溫度差異很大,也會造成低體溫症,夏季是很危險的季節,若室內空氣大約25度上下,走到室外大概30度左右,對外部刺激產生敏感的自律神經會因此失去平衡。 這種情況反覆發生的話,疲勞不易紓解,不容易熟睡,食欲也會變差,當然肩膀會痠痛、手腳冰冷,導致自律神經系統混亂,使血液循環更加惡化,同時還會導致賀爾蒙系統或消化系統異常。(本文摘自/清血果汁3週解毒計畫,戰勝慢性病!/三采文化出版)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優活健康網》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