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診的那些日子,我從癌症病人們身上學到的事:人生是好是壞,取決於最後5年
不少人一旦罹癌,便覺得自己離「生命盡頭」不遠,約三成病人會有憂鬱傾向,失去活下去的動力,找不到活著的意義,而陷入憂鬱狀態。
雖說陷入憂鬱狀態,但並非罹患憂鬱症,所以無法用藥物治療。
就算看些、聽些勵志撫慰的話語有效,可惜只是曇花一現;或許受到鼓勵後,會變得比較積極樂觀,但獨處時,又湧起不安與恐懼的情緒。
要想消除憂鬱症狀,必須改變病人的思維,喚醒內心積極的一面,而「話語」就是最好的處方箋,是觸及人類根柢的提問。
成立癌症哲學門診
為了拉近醫師與癌症病人的互動關係,我於2008年1月成立「癌症哲學門診」。
也就是以「醫師與病人站在對等立場,一起面對癌症」為理念,嘗試性開設的特別門診,地點位於順天堂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編按:位於東京都文京區)。身為發起人的我是任教順天堂大學醫學院,專門研究病理與腫瘤的病理學家。
我們的工作與看診的臨床醫師不同,不必站在醫療第一線面對病人,主要工作是在研究室觀察癌細胞,為往生者進行病理解剖(解剖遺體,釐清死因)。
因此,癌症哲學門診讓我開始走出研究室。
我抱持「好整以暇的態度」主持癌症哲學門診,對於病人和家屬來說,我是個「偉大的好管閒事者」。我與病人之間只有茶水和點心,沒有病歷、聽診器與紙筆。
進行諮商時,我不是醫師,只是一個具有專業知識的人。
每次面談時間為30分鐘至1小時左右,時間充裕到讓病人擔心地問:「占用您這麼多時間,真的沒關係嗎?」。
關於「好整以暇的態度」與「偉大的好管閒事者」究竟是什麼意思,容後詳述。我想,絕對是當前醫界最欠缺的兩大要素。
癌症哲學門診不會開立處方箋,也沒有任何醫療行為,取而代之的是,為前來面談的每一位病人開立「話語處方箋」。
而且依病人的情況不同,處方箋也不一樣,就像感冒、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療藥物不盡相同,話語處方箋也會依病患的症狀開立。
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本書的書名《就算明天將說再見,也要給今天的花澆水》,這是我引用馬丁.路德(德國神學家、牧師)的名言,所改寫的話語處方箋,蘊含的意思如下:
其實我們不要總想著:「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它的重要性凌駕一切」。
雖然生命確實崇高珍貴,但唯有告訴自己:「還有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我們才能過著幸福人生。當你一心想著「生命比什麼都重要」,死亡便成了消極的代名詞(宿命的敵人),成天畏懼死亡到來。
為了發現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我們必須將目光放遠,關心自身以外的事物,才能找到你的人生任務與使命。然後克盡職責地直到人生最後一刻,亦即「就算明天將說再見,也要給今天的花澆水」。
我們每一個人都肩負任務與使命,好比是對家人體貼,帶給周遭人快樂與活力,或是幫助比自己弱勢的人,也可能是更強大的任務與使命,像是改變世界等,每個人的任務與使命都不一樣,也沒有既定答案。
人生的任務與使命必須靠自己尋覓,所以我能做的就是贈送一句提點的話語。
當你身心健康,萬事順遂時,不太會思索自己肩負的任務與使命,為什麼呢?因為不靜心思考也能活得很順心。然而,一旦罹患重症或遭遇困難時,就會感到迷惘,喟嘆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憂慮今後的人生。
人一旦失去活著的目的,就會變得十分脆弱,甚至沒有勇氣活下去。
相較之下,清楚找到自己的人生任務與使命之人,生命力無比強韌。其實任務與使命感的有無,足以影響壽命長短,至少我見識過無數次「壽命取決於自己」的真實事例。
人只要活著,難免會遭逢令人討厭、痛苦、煩惱不已的事,但即便是比罹病更糟糕的情形,也要勇敢面對,不是嗎?
這世上一定只有你才能辦到的事,而且絕大部分是必須將目光放遠,關注自身以外的事物,才能尋覓到的事。
所以,就算明天將說再見,也請給今天的花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