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吸毒,都是因為家庭沒溫暖?專家揭開上癮的真相
本書作者是一位因為孩子染毒而陷入黑暗的母親,她多年來深入瞭解上癮問題,全心投入戒癮研究,成功幫助自己的孩子和許多家庭重獲新生,並將這套方法寫成《上癮的真相》一書,為許多受傷破碎的家庭帶來安慰與希望。然而,在撰寫本書之際,她遭遇了極大的打擊!她長期輔導的孩子在成功戒毒後復發,連她自己的孩子也在同一時間再犯,使她茫然不知所措,一度無法堅持下去…… 這段慘痛的經歷讓她對上癮者有更深的認識,更讓她體會到「陪伴者」在戒癮歷程中的重要。如今,作者輔導的孩子一個個從上癮的泥濘中站起來,並且更加堅強,她的孩子也經歷生命的轉化正努力向上。
戒癮輔導的盲點
當我和家屬面談時,幾乎所有的家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不斷地怪自己」:「都是我以前忙於事業沒有關心他」、「自從我離婚後孩子產生偏差行為」、「都是我不好」、「都是因為我」、「因為孩子失去了父親所以才自暴自棄」……通常我會很快制止他們不要再說了,一方面是因為心疼家屬所承受的痛苦,另一方面這樣的悔恨對解決目前的危機沒有幫助。
當人被「癮」轄制時,心靈是封閉的,用心理輔導幫助不大,必須要等到脫離「上癮的綑綁」,再針對內在上癮的原因進行輔導。我會比較關心目前的狀況如:哪一種毒品?什麼時候開始用的?目前的狀況如何?有法律問題嗎?有離家嗎? 和哪些朋友在一起?
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清楚孩子的吸毒狀況,也不知道上哪一類型的網站,只是不斷地責怪自己,讓我非常於心不忍,我總是會鼓勵他們:孩子上癮不是你的錯,因為這是令人上癮的社會,但是讓孩子脫離「癮」的轄制,只有靠上帝與家屬,所以現在開始請停止一切責怪自己,而是要仰望主,並且關注在「上癮者自己必須負擔什麼責任?」同時讓他們自己承擔結果。
我會這麼回答是因為當我的孩子發生問題時,曾經透過教會的牧者找到一位輔導,她的第一句話問我:「你孩子為什麼會吸毒?孩子成長的過程你疏忽了什麼?」當時的我傷心不已,哭著說:「我真的不知道。」(後來才知道她是婚姻輔導,真是隔行如隔山,輔導不應該隨便接案子)。這樣刻骨銘心的痛苦經驗讓我在輔導開始時絕對不追究家長的過往,而是專注在「從今以後不要再犯了」。
許多藥物濫用者的家屬唯一能做的就是強迫他們去戒毒村,即使勉強去了,生命沒有改變,期滿回家可能規矩一陣子,家屬以為「病」好了,歡喜快樂卻忘了「界限」,以至於沒多久又故態復萌,還是得忍受無盡的折磨。因此當人進入戒毒村,事實上家長也要「戒」,家長要戒的是除去「依附關係」。
為了讓大家了解這個關係的嚴重性,我在《上癮的真相》這本書中稱為「上癮加工者」,坦白說幾乎每個上癮者的身旁都有「上癮加工者」,英文稱為Codependency。「依附關係」大都發生在上癮者的家人身上。家屬應該先調整自己,逐漸拿掉和上癮者的「依附關係」,邁向健康的關係,才有可能幫助上癮者脫離各種轄制,也就是我常說的:「家人先改變,上癮者才會改變。」
什麼是「依附關係」?
如果花了大半的精力滿足上癮者的需要或處理他留下的爛攤子,以至於好像掉進永無休止的陷阱裡,和上癮者的關係似乎達到「失控的狀態」,那麼就可能是「上癮加工者」或者和上癮者產生「相互依賴」的關係。他的狀況嚴重影響到你,這樣的關係不但無法讓你所愛的人戒癮,反而會讓你憂鬱、躁鬱、失眠,甚至精神分裂。
當我聽到:「我真是命苦啊!怎麼會生出這樣的孩子?」其實我很想說:「你命苦,是因為你把孩子應該受的苦,往自己身上攬。」許多家屬團體成了「吐苦水大會」,看誰比較苦誰就比較屬靈、比較偉大?或者安慰自己:「神要我們受苦是為要我們更親近祂。」雖然這是事實,但不是神的心意。
治療上癮者最大的困難不是上癮者的家長或配偶不負責任,而是「太過負責任」,以致家人和上癮者產生「相互依賴」關係(co-dependency,我比較喜歡的翻譯為「失控的關係」 )。當我們的「愛」失去控制,很容易成為上癮者的依賴而無法脫離綑綁,或者延長上癮的時間。說穿了就是「罪的鎖鍊」將上癮者和家人牢牢地綁在一起,而家屬卻毫不自覺。因為「愛」的緣故,維持這樣不健康的相處模式。
華人家庭比起西方社會更加嚴重,單單「讓上癮者自己承擔結果」這一點家長就是做不到,曾經有孩子經常半夜去賭博,家長屢勸不聽,我建議家長不要幫他還賭債,並且實施門禁,家長給我的答案就是:「做不到。」他們擔心孩子被追殺、擔心孩子流落街頭(其實這都是幻想出來的)。事實上這個孩子被上癮綑綁了五年了,家長寧可繼續放任,也做不到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究竟是誰生病了?
許多家屬為了幫助上癮者脫離上癮,好像身陷在湖中央,在下沉的過程中不斷地抓「浮木」,這個「浮木」可能是機構,也可能是人。到後來才領悟到只有自己學會游泳,才能拯救溺水的孩子,這就是這本書的目的,幫助家屬及輔導了解上癮者及如何幫助他們,也就是教家屬們「游泳」,拯救沉溺在不良習慣中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