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鬥15年,最了解口腔癌的男人!第一名耳鼻喉科醫師:口腔癌超明顯2大前兆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撰文者: 邱宜君2017-10-17

攝影:張家毓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的2014年癌症登記報告,當年度新舊病例共有7,606人罹患口腔癌,其中6成都已經來到第3、4期,也就是已經出現較大腫瘤,或是已轉移到淋巴、非黏膜的組織,會拖到這麼晚期,通常都是病患不想面對、擔心會毀容。

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多名網友的票選中,獲選為「耳鼻喉科」第一名好醫師評價的康仲然表示,口腔癌初期的警訊,主要是破嘴和硬塊,如果同一個點破嘴超過2個禮拜都沒有好,或是發現有任何硬塊,都有可能是口腔癌的前兆。其實口腔癌不但症狀很明顯、而且病患本身也非常疼痛,病人自己全都知道,但就是越怕越不敢看醫生。

怕毀容、怕失能、怕沒尊嚴 

到底病患在怕什麼?康仲然表示,很多人以為口腔癌開刀就是把臉割掉,或是把舌頭、喉嚨整個切掉,術後不但面貌可怕,也不能吃喝、不能說話,生活變得很沒尊嚴。

而且口腔癌患者大多是45到55歲、曾嚼食檳榔的男性勞動者,通常個性逞強、不擅言詞,當病人聯想到這些嚇人的畫面時,就會絕望地逃避,抱持著拖一天算一天、乾脆等死的心態,也不告訴任何人自己的心事。 

康仲然表示,口腔癌第1、2期的存活率高達9成,而且有許多應用成熟的術式不會傷及顏面,例如從頸部廓清的傷口進入口腔、不會在臉上留疤;若是口咽或下咽腫瘤則能從口腔往內走,就算有直角轉彎、醫師視線無法看到,也可以透過達文西手術或其他器械,直接進到咽喉腔的腔室裡做切除,同樣也不會動到臉部外觀。 

但若口腔癌病灶就在臉頰下層的組織那該怎麼辦?康仲然表示,如果核磁共振檢查確認腫瘤和皮膚的距離大於13毫米、就可以保留皮膚,這對病人來說無疑是個大好消息,即使術後擔心癌細胞沒清除乾淨,也有腫瘤科和放射腫瘤科用各種化療、放射線治療,持續追殺癌細胞。 

不只手術,重建與復健也很重要 

攝影:張家毓

還有一個病患常常擔憂的問題就是術後的鼻胃管、氣切管,擔心切除部分顏面、咽喉組織後,餘生都得掛著管子才能進食、呼吸?康仲然說,很多人對管線裝在身體上有莫名恐懼,其實管線都只是過度時期的用途,醫師設定的最終目標都是把管線拿掉。

例如氣切孔關起來之後,病人就可以開始練習講話和吞嚥進食。康仲然走在醫院裡,一路上就有好幾個病人跟他打招呼,「剛剛走過去那幾個以前通通都有氣切啊!現在功能都很好,根本看不出來吧!」 

還有很多病患擔心如果真要切到舌頭,吞嚥和說話功能就沒了?康仲然強調,目前癌症的治療都是跨科別的團隊共同照護,現在整形外科技術精進,舌頭切掉之後,除了可以做皮瓣接上去,還會連附近的神經、肌肉都接起來,讓新舌頭可以動,之後再透過復健治療,說話和吞嚥的功能就能慢慢復健恢復一定的水準。 

「我真的希望他們都能早一點去看醫生!」康仲然和口腔癌搏鬥了大約15年,心中最大的感慨就只剩這句話。他呼籲只要是曾經嚼食檳榔的人,都應該接受口腔癌篩檢,原住民只要超過18歲、一般國民超過30歲都能享有2年1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

因為口腔癌患者超過8成都是檳榔族,不但口腔癌本身根本就是「檳榔癌」,而且檳榔接觸口腔的面積大,有2、3成的患者還會再出現第2個原位癌,所以檳榔族不但要儘早就醫、更要持續追蹤,才能把握每次的治療先機。

延伸閱讀:他的病人,存活率高達9成!開刀前,陪口腔癌患者乾一杯的第一名耳鼻喉科醫師

小檔案_康仲然 醫師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部主治醫師、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頭頸部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專長:頭頸部腫瘤外科手術、口腔癌手術、喉癌、下咽癌診斷與外科治療

書籍簡介_百萬網友力推的TOP1良醫真心話

百萬網友力推的TOP1良醫真心話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8/02/01

良醫健康網,全台唯一網友直選 
超過600萬人氣響應的24專科TOP1良醫,
分享他們溫暖動人的診間故事與私房養生術。

真正的專業,是醫病入心
吸收再多醫學常識,不如認識一位好醫師

>>立即購書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在《良醫健康網》25個科別中,網友評價最高的各科醫師,這些醫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在4千多位醫師中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的故事。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