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生病卻老是要子女陪就醫?面對家中長輩的「過度依賴」,你該這樣做

撰文者: 王竹語2017-11-16
依賴是「一方給予,一方接受」;或一個人發覺自己狀態不佳而向外求助。老年人身體狀況變差這是事實,他們缺乏安全需要家人陪伴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已經影響到其他家人的生活作息,成為過度依賴,該怎麼辦呢?

明朝張岱《快園道古》的故事。

楊維楨(號鐵崖)晚年居住在松江小蓬台,不再下來。他在門口貼了一張告示說:

「客人來訪不能下樓迎接,請原諒我的老懶;見到客人不能答禮,請原諒我的老病;客人問事不能回答,請原諒我的老默;說起話來沒有顧忌,請原諒我的老迂;飲酒時不能沒有音樂助興,請原諒我的老狂。」他的縱情傲世就是如此。

這位老人,獨立性強,生活率性而為,境界之高,很令人羨慕。

當長輩的過度依賴影響生活作息該怎麼辦?

之所以想起他,是因為最近一位朋友跟我說,她家高齡長輩老是抱怨身體不舒服,一直說自己心跳過快,要求家人陪她去看醫生(明明前一段時間就好好的,就算是看醫生也可以自己去看,怎麼最近開始一定要媳婦陪?)。

導致朋友必須三番兩次向公司請假,甚至引起主管不悅。而且更讓朋友困擾的是,每次到醫院檢查,結果都是心臟一切正常,身體無恙。

依賴是「一方給予,一方接受」;或一個人發覺自己狀態不佳而向外求助。老年人身體狀況變差這是事實,他們缺乏安全需要家人陪伴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已經影響到其他家人的生活作息,成為「過度依賴」該怎麼辦呢?

一位精神科醫師曾吿訴老年人,無論他們有任何醫療問題,都可以隨時請敎他,反而成功地減少老年人打電話及求診的次數。一旦老人家發現有位專業、認真而負責的人,在他們眞正需要幫助時,能給予他們實質協助,他們便不再覺得必需由固定的診所造訪,來表達他們的依賴需求。

換言之,當找到了這樣的一個人,或是依賴需求得到滿足時,心裡的焦慮不安也會退去。

常見過度依賴的四種類型

依賴他人,意味著必須放棄部分自決的權利,也不能做重要決定,處於一種較低下的情境。

老人會在許多狀況自認脆弱、能力不足、易受傷害,渴望得到保護,減低緊張與焦慮,然而過度的依賴感一定要解決。以便當身旁沒有可依賴的家人時(比如早上大家都上班上課)能夠先從自己身上獲得安全感,處理簡單的生活狀況。

一般而言,老年人的依賴有四種典型:

1. 經濟上的依賴

當老人退休,失去原先穩定的經濟來源,會開始擔心退休金無法支持現有生活或完成將來願望,而產生一種依賴心態,要求子女給予,以滿足食衣住行的花費需求。

2. 身體的依賴

原本生活可以自理,日常可以跑、跳、走的健康期(60-65歲到75歲甚至80歲);到需要輔具的障礙期(80-85歲以上),此時身體狀況可能已經不允許他們做這些日常工作,如運動、購物、下廚。

最後終日臥床的衰弱期(85-90歲或以上)更是需要完全依賴他人協助。身體機能降低,會使老人家產生焦慮、自卑感,或者引起他們對死亡的恐懼。

老年人的身體老化遠較心理老化更快。身體老化是外觀上的,明顯的,可立即發覺的:白髮、皺紋、遠視、老人斑一下子就出現在50歲左右,甚至40歲。

但心理老化則完全不明顯,有些6、70歲的老人心態上還是很先進、觀念新穎、願意學新東西、對時下流行3C產品有高度興趣、喜愛打卡自拍非常年輕化的都有。

3. 精神依賴

如果老人有美滿的婚姻,還保有能力工作,童年生活經驗也很正面,並且常與喜愛的家人、朋友親近或子女的成就讓他們放心,此時精神依賴就比較低。但若家庭狀況比較不圓滿,無法從中得到精神滿足時,依賴感會相對提高。

如果又患有神經系統的疾病,造成在記憶、理解、判斷能力受損,即便是輕微或初期,都會產生強烈依賴。精神依賴比身體依賴更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經歷、個性、習慣、信仰等各層面都有關係。

1
2
單頁閱讀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