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孩子便秘有血絲,竟長2公分大腸瘜肉!孩子血便怎麼辦,兒科醫師給爸媽的處理3原則
身為兒童腸胃科醫師,小朋友解血便是我一定會遇到的狀況,雖然絕大多數造成血便的原因都不難處理,但仍舊有少數的疾病,是兒科醫師最不願意見到的診斷。在這邊先跟大家分享兩個曾經讓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第一個是小學一年級的妹妹,因為反覆的血便與腹瀉,媽媽帶她到兒童腸胃科老師的門診,雖然小朋友只是稍有倦容,但抽血檢驗卻呈現一定程度的貧血,老師根據病人症狀以及檢驗結果,排了大腸鏡的檢查,發現在妹妹的大腸中有多處嚴重的潰瘍,最後診斷為罕見的克隆氏症,必須接受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的治療。
第二個案例也是妹妹,年紀只有一歲多,雖然不時會大出血絲便,但因同時有便秘的情況,所以父母親也不怎麼在意,直到有一次出血量多了帶來檢查,門診的老師很細心的做了肛門指診,發現摸到一個腫塊,後來經大腸鏡證實為一個兩公分大的瘜肉,經過切除以及便秘的治療後,血便的症狀就消失了。
以上兩個都是在兒科比較少見到,會造成血便的原因。既然血便背後的疾病可大可小,爸爸媽媽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又該如何面對呢?
不同顏色的血便,意義不同
當小朋友解出血便時,不同的血便顏色,或是大便的型態,都各有其背後不同的原因。首先,我們先介紹一下不同的顏色所代表的意義。
黑便:大便呈暗黑色、柏油狀,或是暗紅血塊狀。
代表出血處位於食道、胃、或前段的小腸,血液在胃及小腸被消化液破壞後,形成黑色的大便被排出。
便血:大便呈鮮紅色或是栗紅色。
出血處最常位於直腸及肛門,再來是大腸及後段小腸,因為血液一流出後很快就被排出,故仍呈現鮮紅色,但太大量的食道或胃出血也可能讓大便呈現鮮紅色。
此外,小朋友的飲食也會影響大便的顏色。有吃藍莓、巧克力,或因醫療需要服用活性炭、鐵劑、鉍鹽類止瀉藥的孩童,有可能大出黑便;而食用帶有紅色色素的水果、糖果餅乾、飲料、甜菜根,或特定的抗生素,則可能造成便血的假象。上述情況可以藉由大便潛血反應的檢驗,來區分是否為真的血便。
不同的年齡或症狀,診斷不同
各年齡層較常見的血便原因
小朋友是很特殊的一個族群,因為在不同的年齡,常見的疾病不太一樣,血便也不例外,圖中簡單整理了幾個不同年齡層常見的血便原因,給大家參考。而除了年齡以外,伴隨血便的其他症狀,往往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比如說,腸套疊的症狀為突發且無法安撫的腹痛,小朋友會呈現間歇性的哭鬧,肚子不痛時表現就像平常一樣,病情再嚴重下去,病童會吐出含有膽汁的嘔吐物及解出草莓果醬般的大便。
而梅克爾憩室為一種小腸的先天性畸形,常見症狀為無腹痛的反覆性血便;類過敏性紫斑症則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炎疾病,病童在下肢及屁股上會出現凸起的紫紅色斑疹,除了可能有血絲便外,也可能會伴隨關節疼痛或腹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