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疼痛、胸悶、肌肉緊繃...檢查結果卻都正常?精神科醫師帶你認識「廣泛性焦慮症」
一些被介紹來的病人是專程來看疼痛的,疼痛看精神科醫師?搞錯了吧?精神科醫師不是專門看精神有問題的嗎!跟疼痛有何相關,半是這類病人一多,難怪我老是自嘲在看疑難雜症科。
當我剛當主治醫師的時候,有些病人來看頭痛、肚子痛,因為其他科醫師都束手無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來看我。當時經驗不足,往往想破頭都找不出適當的診斷跟治療,病人反而安慰我說:「醫生,你不要再想啦!我看你的頭疼比我還嚴重。」
有一些疼痛是跟憂鬱症有關的,痛的位置、型態可以千奇百怪,在醫學上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這些疼痛往往跟情緒的好壞有關,唯一合理的推斷是憂鬱症會影響到神經訊號的傳導,導致這些莫名的慢性疼痛。研究結果跟臨床經驗都顯示,透過適當的抗憂鬱藥物治療,疼痛確實可以得到好轉,但這跟醫師的經驗、選擇適當的藥物很有關係。
另外一種更常見的,是跟肌肉緊繃所導致的疼痛有關,就像我有一個40多歲的女性病人,她好幾年來深受肩頸緊繃所苦,其嚴重程度已經到了疼痛異常,完全無法做任何的事情,除了看病連門都沒辦法出。
她找上了當時治療疼痛最有名的神經科醫師,還是醫學中心的教授級醫師。總共開了四種不同機制的止痛藥物,包括最新的,號稱可以治療頑強神經痛的抗癲癇藥物,一天都要吃四次。
我有點擔心假如長期這樣吃,肝腎功能會不會受影響,她的回答也很絕「醫生,吃了也沒用,我幾乎都沒吃。」到最後醫師被迫使出大絕招,就是在疼痛最厲害的部位打肉毒桿菌,讓那些肌肉連收縮都不會。結果呢?不但沒好,反而更嚴重,只好跑來找我看病。
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一個40多歲的男性病人,他倒是沒打肉毒桿菌,但是非得要靠高劑量的含嗎啡成分止痛藥才能舒緩部分疼痛,但是吃藥後的副作用嗜睡很嚴重,讓他工作上遭遇很大的困難。至於心悸、胃脹、頻尿、耳鳴之類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症狀,遍尋名醫無法改善者,那可就更多了!
在醫學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最基本的事情,尤其現代醫學的龐雜程度遠勝之前,單單專科、次專科的知識就要花很多時間學習。再加上健保的限制,醫學中心對醫師研究跟教學的要求,某種程度上卻弱化了基本功-那就是診斷邏輯上的一致性。
像肌肉的緊繃疼痛就是,其實很少疾病的表現會造成肌肉的緊繃疼痛,尤其肩頸、頭部。什麼骨刺、脊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坐骨神經痛),他們主要是神經末端的麻、痛,跟近處的肌肉反而無關。跟姿勢不良造成問題的共同之處,就是往往疼痛是偏一邊,不對稱的。雖然醫師不隨意批評醫師也是醫學倫理的一種,但是看到那些奇怪的診斷、無效的醫療,不免覺得感慨。
廣泛性焦慮症根據國外的研究大概是耗費最多門診跟檢查的一種疾病,從失眠、頭暈、頭痛、肩頸緊繃疼痛、胸悶,到自律神經失調如心悸、胃脹、腸躁、頻尿等等症狀不一而足,假如有三、四種症狀(這很常見),橫跨心臟、胸腔、腸胃、泌尿、神經、復健各科,各種檢查外加一天十幾顆藥,卻治又治不好,對病人跟家屬真是無比折騰。
疼痛的原因很多種,確實需要跨科之間的合作,適度的檢查也有其必要。但是像我一個病人肩頸緊繃、胸痛,搞到做了許多檢查結果都正常,每天吃超過20顆的藥物(檢查結果那在治什麼?無非頭痛醫頭症狀治療罷了),各科醫師都懇請她看精神科,那就真的是無言了。其實長期吃止痛藥真的是不好、除了肝腎的考量之外,心血管風險也可能增加。精神科或身心科不是洪水猛獸,廣泛性焦慮症更是台灣常見的疾病,請社會大眾有正確的觀念,不要諱疾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