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雙腳變腫、變黑 竟因靜脈曲張引起

撰文者: 林怡亭2018-08-14

有位70歲的林伯(化名),每天照顧著林間自家種植的火龍果,日曬雨淋的,因此當他發現雙腳變黑時並不以為意,以為「就是老了、曬黑了嘛!」直到某次小中風後,經醫師告知,才知道平日雙腳變腫、變黑,是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所導致的靜脈曲張。

神經內科醫師陳俊憲指出,該名病患來門診時雙腳已經出現傷口,難以癒合,但因不適合開刀、也穿不住彈性襪,因此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兩個月後,不僅發炎性皮膚傷口癒合,雙腳的色素沉澱也逐漸褪去。

靜脈曲張不控制 嚴重性非你想像

陳俊憲醫師強調,別以為靜脈曲張只是影響美觀,好像不嚴重,其實如果不好好控制,晚期仍會併發嚴重症狀,甚至最後行走困難、皮膚潰爛至截肢都有可能。

陳俊憲醫師說明,出現靜脈曲張時,就表示體內的血管結構已被破壞,令血管中的瓣膜功能變差,血液無法回流,曲張症狀最常出現在下肢或肛門附近。尤其是長期久站、經常需要用力、做農事者,特別容易出現類似症狀;另外,也與遺傳基因、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有關。

治療方法多元  恢復血管彈性是根本

目前治療靜脈曲張的方式,會考量其嚴重程度,陳俊憲醫師表示,通常用藥前,可以先使用彈性襪或平日抬腿等方式,並改善可能導致血管硬化的因子,包括控制三高等,讓症狀慢慢消除;但若效果不彰,就必須進入手術治療,如雷射或開刀、局部硬化劑注射等治療。但無論是雷射或開刀等方式,都只是治標而非治本,真的要達到治療的效果,仍必須讓血管回復原來的大小與彈性才行。

如今已有新型口服藥問世,成分為天然的類黃酮苷萃取物,可讓靜脈血管壁的膠原蛋白恢復彈性,瓣膜功能會有所改善,陳俊憲醫師建議,靜脈曲張症狀輕微、或皮膚狀況不佳,無法穿彈性襪的病患先接受藥物治療;甚至是嚴重的靜脈曲張病患,也可嘗試用口服藥物讓症狀改善,以避開日後的手術治療。

不過,靜脈曲張仍有復發機率。陳俊憲醫師表示,一旦停藥,病患若仍不注重保養,還是可能復發,高風險族群如中老年人、孕婦、櫃姊、空姊、廚師等需久站的民眾,平日可輕輕按摩雙腳,多做抬腿動作,並建議穿上彈性襪。當然,定期檢查也不可少,尤其是腳出現腫脹、走路會痛時,更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以避免增加後續治療的困難性。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