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體重不如量體溫!過低恐生14問題
「冷」等於體溫低下,與各種疾病的起因有關,因此從這方面來看,我們現代人每天必須測量的不是體重,而是體溫。
體溫過低 造成畏寒、水腫、肥胖等問題
現今可能只有少數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平均體溫能達到36.5度;而幾乎所有人的體溫都只有36度左右,甚至不到35度。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出現畏寒、水腫、肥胖、過敏、膠原病、高血脂症、生理不順、生理痛、慢性疲勞症候群、痛風、糖尿病等各種症狀,甚至是肺炎、支氣管炎、肝炎等感染性疾病。
本來以為低體溫只是年輕人特有的現象,但近來測量各年齡層患者的體溫卻驚訝地發現,現在的日本人,不論男女老少幾乎都是低體溫,這樣一來自然經常生病。那麼我們溫熱身體的「熱」是從哪裡來的呢?來源當然就是食物。當我們把食物放進嘴裡,食物就會在體內產生化學變化,就會產生熱。
藉由食物能量運作人體 維持體溫
身體所需的大部分醣類來自於澱粉,藉由唾液和胰液中的澱粉酵素分解成雙醣類的麥芽糖,但也有一部分醣類是從蔗糖(砂糖)、乳糖等雙醣類中攝取。麥芽類、蔗糖、乳糖會分別由麥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從小腸進入血液。而蛋白質則是由胃液中的胃液素,以及胰液中的胰蛋白酶等酵素分解成氨基酸,再從小腸吸收。
食物中的脂肪(中性脂肪=三酸甘油脂)是由膽鹽或胰液中的解脂酵素分解成脂肪酸和單酸甘油脂,從小腸進入淋巴管,蓄積在脂肪組織裡。必要時會成為脂肪酸進入血液,與血清白蛋白結合,成為游離脂肪酸,被運送到各個組織,成為能量來源。
人體吸收醣類、氨基酸及游離脂肪酸等能量來源後,會經由各細胞裡的小器官--「粒腺體」的「檸檬酸循環」氧化,產生能量。身體就是藉由這種能量來維持骨骼肌的收縮或生物體的運作。熱就在體內各個細胞、組織、器官的運作下產生,體溫也就得以維持。
體溫提高改善寒氣 肌肉運動很重要
人在安靜時,重量占體重一半的骨骼肌產生最多熱量,而心臟重量只有體重的0.5%,卻產生11%的熱量,可見產能之大。此外,肝臟的重量雖只有體重的2~3 %,生產的熱量卻達20%。
不過,當肌肉量多的人,一旦開始運動身體,肌肉產生的熱量比率會提高到近80%。由此可知,要讓體溫提高,改善寒氣,預防疾病,肌肉運動是多麼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