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少共餐 孩子過重率恐增9倍!
你有多久沒和孩子一起用餐呢?然而親子共餐是一家人最寶貴的時刻,也對孩子身心發展具有正面幫助,可減少孩子偏挑食的行為、有助體重控制,同時也有益孩子情緒發展,減少孩子發生憂鬱、焦慮,孩子情緒管理更好。
7至9歲孩子每天與家人共餐 過重機率減9倍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親子共餐對孩子的飲食行為發展及體重控制有重要影響。研究指出,2至17歲的孩子,每週至少3次與家人共餐,孩子可減少過重風險12%、減少暴飲暴食行為35%、少吃到不健康食物的機會有20%,以及有機會吃更健康的食物24%。另一篇研究指出,7至9歲孩子每天至少一餐與家人共餐與每月少於2、3次在家用餐相比,過重機會減少9倍。
董氏基金會說明,共餐也有助孩子情緒管理,並減少反叛行為、喝酒、抽菸、毒品使用等成癮行為的發生。韓國研究針對有5至6年級孩子的家庭進行調查,發現親子共餐頻率較高的家庭(每週共餐14次以上),孩子的人際關係、適應力、生長力、感性與決心等發展皆顯著提升;而共餐頻率少則可能提升孩子的憂鬱、焦慮情形產生。
雙薪家庭、晚睡晚起等 易導致共餐比例低
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兒童生活及飲食習慣調查」,亦發現有共食早餐習慣的家庭,孩子偏挑食發生率較未共食家庭少7%,孩子也會吃較多健康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榖、乳品等,吃較少不健康的食品,如油炸食品、零食與含糖飲料等。但調查也發現整體親子共餐的比例降低,有超過半數孩子早餐是獨自用餐!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分析,臺灣家庭共餐比例降低,可能有以下原因:(1)雙薪家庭比例增加,家長工作忙碌;(2)孩子晚睡又晚起,導致沒時間在家用早餐;(3)家長親自備餐較耗時,加上快速便利的外食環境影響。
同桌吃飯卻各自滑手機 「假共餐」狀況
還有一種親子「假共餐」狀況,明明大家都坐在一起吃飯,卻各自看電視、滑手機,雖同桌吃飯卻各吃各的。許惠玉主任提醒,餐桌上一起用餐的時刻應該是家中最寶貴的時間,一家人難得可以坐在一起談心的時刻,建議家長此時應該與孩子聊聊在學校發生的趣事、關心孩子與朋友的相處,透過親子共餐時間與孩子交心,除了讓孩子吃得較健康,更帶來安全感、親密感、歸屬感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