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不是錯!但每天花「●小時」打扮,你可能有「美麗臆症」!精神科醫師告訴你:2/3的人會去做醫美,但你需要的其實是...
愛美是人的天性,但愛美過度是種病。在現代凡事先看臉的時代,「外貌至上論」引發很多人的不自信。韓國知名精神健康醫學科醫師於《看臉時代必修,外貌心理學》一書教你擺脫容貌焦慮。
舉例來說,一樣被說胖,有人無動於衷,有人卻深感罪惡;因為意外導致臉蛋變形時,有些人能快適應,但也有人終其一生走不出傷痛。根據外貌畸形(燒傷、乾癬、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s〕、白斑症、顱顏畸形〔Craniofacialdysostosis〕等)相關的研究指出,外貌畸形嚴重程度和心理感受之間的關聯性並不大。
也就是說,心理自卑並不取決於長相優劣,個人的性格才是影響外貌自尊的主因。
例如,容易感到憂鬱的人經常會否定周遭的觀點,一旦鬱鬱寡歡再加上低自尊,就會降低對外型的滿意度。假設有兩個長得極其相似的人,根據個人性格(悲觀主義、低自尊等)各自詮釋自身外貌,兩者將會出現極大的差異。兩人的長相雖然相同,但討厭鏡中模樣的人,與喜歡鏡中自己的人之間,有著天南地北的外貌自尊。
氣質性樂觀主義(Dispositional optimism)者,對自身樣貌的接受度大,很少因相貌的變化而受到打擊。反之,嚴以律己的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乍看之下會覺得這類人的自制力強、心理健康,但他們反而會因對自我要求標準高,容易對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滿。
愛美過度是種病
藝人、模特兒、時尚YouTuber 等,由於其職業特性,必須維持姣好的臉蛋,故而在面容上投資大把的金錢與時間,但是把一切「梭哈」在外貌上,必然伴隨著風險。
把全副精力放在容顏上,且對其他方面視而不見的人,一旦外觀出現變數,很容易備感威脅。
有些人的大腦會拒絕自己的樣子,代表性例子是身體畸形恐懼症,又稱美麗臆症(Beauty hypochondria)、身體臆形症。它不同於漢生病是顯性外貌畸形,而是一種心理性疾病。
依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第五版所述,診斷出是否有身體畸形恐懼症的標準是,對於他人難以覺察的長相細微缺陷,表現出強迫、執著的態度,(與他人相比)重複出現擔憂外貌的行動或精神上的行為。
大多數的人都對自我形象有某種程度的憂慮和執著,因此,人們並不覺得身體畸形恐懼症是問題,或純粹認為「愛美是人的天性」。
然而,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和單純愛美、愛打扮的人不同,他們是愛漂亮過了頭。有半數以上的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因為愛美過度,即使每天花三小時以上打扮,仍覺得自己不完美;一天內會照鏡子檢查數十次,用化妝掩飾或戴帽子,擔心別人看到自己的容貌會覺得很奇怪。這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強迫性的大腦,只要發現一點小瑕疵,就會覺得自己長得像怪物。
有七五%以上的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會有憂鬱症傾向,每三人中就有兩人曾接受過醫美手術。治療身體畸形恐懼症最有效的方式是改變心態,而不是改變外型。長相帶給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的痛苦遠高於其他人,能減輕他們痛楚的不是手術,而是藥物和諮商。
問題是,大多數的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不是到精神科就診,而是去了整型外科、皮膚科或牙科,他們在醫美診所的就診率偏高;而這些人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身體出現了症狀,卻想盡辦法找藉口不就醫。
若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接受了整型外科或皮膚科的治療,結果會如何?原則上,他們接受醫美治療乃是大忌,縱使是輕症,也少有過接受醫美治療後,病情好轉的案例。
若是身體畸形恐懼症中重度病患,不管怎麼整型,都不會有效果。即使醫美手術改善了外貌缺陷,這群人既強迫又偏執的大腦,仍會否定一切,樹立起永遠也無法合格的樣貌標準。
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一旦開始整型,就有很高的機率會整第二次,嚴重時還會整型成癮。即使別人覺得整型手術很成功,但他們仍舊會對術後成果不滿,向醫院提起訴訟,或是因不願看見鏡中的自己而打碎鏡子。
身體畸形恐懼症是外貌心理學上最令人難過的情況,患上此病症等同被困在無法逃離的相貌自卑迷宮中。因為對他們來說,主觀外貌滿意度對外貌自尊的影響大於客觀外貌形象。儘管如此,還是有人認為,只要改善模樣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而這些患上了「外觀強迫症」的人,誤把把皮膚科或整型外科當作是擺脫心理自卑的窗口。
到目前為止,尚未確切掌握身體畸形恐懼症的發病原因,僅能從大腦不能處理外貌的相關資訊,只曲解特定部位的視覺感知偏移(Biased visual perception),暫時斷定病因可能牽涉到神經生物學、因外表重要性所導致的無形心理壓力,以及個人過去曾因長得難看而被嘲笑的經驗等。
縱使整了型,也沒能走出外貌自卑的困境,那麼就應該認真思索是否找錯了方向。也許就像希臘神話故事中,幫助阿里阿德涅(Ariadne)逃出迷宮的一條線一樣,能幫助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逃離的關鍵不在於皮膚或臉部,而在於心靈與大腦。
與其自己胡亂猜測方向,不如掌握內在的變化,方能更快遠離自卑的泥淖。
作者: 釜雲洲 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譯者: 黃莞婷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23/05/31
釜雲洲,本名:李彰洲。精神健康醫學科醫生,主要治療神經疾病(憂鬱症、焦慮症、創傷症候群、進食障礙症、精神身體障礙等),對大腦與心靈的生理機制相當感興趣。
在這個凡事先看臉的時代,「外貌至上論」引發很多人的容貌焦慮。例如,許多人會把工作不順或戀愛運很差,歸咎於「長相吃虧」,社群媒體也常出現毒舌的「肥胖、崩壞、鬆垮……」,歧視某人的外表。些人因此焦慮到頻繁整形、瘋狂瘦身甚至變態健身。本書以親身經驗結合心理實證,讓你從此不再對外表有「容貌焦慮」,也能散發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