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同性戀,那我去死好了!」…愛滋兒和父親的臨終和解:圓滿不一定是完美,溝通才能不留遺憾

人需要愛與被愛才會圓滿,或許這個圓滿不一定完美,但只要是自己能接受的結果,就沒有遺憾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良醫編輯部整理2023-07-25

居處偏鄉的病人,因無法負荷舟車勞頓與費用回診,最後放棄治療;照顧病人為重的家屬,卻忽略自己的需要,反而身心俱疲、積勞成疾……

「當醫療發揮到極致,接下來什麼才是真正對病人有幫助?」過去的醫療照護主要強調在「身」,醫院最擅長的是身體上的醫療,但病人的心、社、靈卻極少被考量。在白色巨塔下,很多醫師只能想辦法顧好自己份內的工作,許多病人和家屬只能想著把病醫好就好,但還有很多需要被接住的病人,怎麼辦?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北醫附醫) 在這樣的反問中,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中心思想,持續推動「五全」醫療照護──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

行醫之路,就是對人和生命持續關心。北醫附醫院長施俊明說道:「在從醫這條路上,願意對人和生命保持著關心才能走得長遠。」如今,這些溫暖故事被集結成新書《生命關鍵、健康永續 北醫附醫全人醫療的溫柔革命》,希望與更多讀者一起分享這份溫暖。

以下為書中原文:

臨終才等到的父子和解

阿鐵是位畫家,藝術天賦高,住院期間還曾為醫院製作衛教相關的文宣品,且自動為愛滋病防治中心設計LOGO。生長於台灣離島的他,初次性行為發生在16歲,上大學後接觸到毒品,後來染上愛滋病。

一個轉彎,讓他的人生不再只是拐角換了一章情節,而是翻轉到了不同世界。

1998年時,阿鐵染上愛滋卻無規則服藥,直到2013年住院,因為家庭關係疏離,父親不願意面對兒子的病情。2017~2020年間,阿鐵曾多次住院,但因為服藥遵從性差,以致於病毒控制不穩定,還合併其他感染問題,甚至產生抗藥性。

在不遵從按時服用治療藥、濫用藥物上癮、進出醫院和監所間的種種循環與折磨中,也令他的父母感到無奈、拒絕給予醫療外的經濟協助。

看似冷冰冰的親子關係,其實藏於內心的是愛。平時阿鐵到醫院門診時,他的父親總是徘徊於大診區外面,起初連醫師都不知情,後來因為用藥問題,需要詢問家屬,才知道原來站在大老遠處的那位先生,就是阿鐵的父親。

儘管親子關係不融洽,父子關係凍到極點,但能感受到阿鐵的爸媽很在乎這個孩子,也愛到極深,不然不會大老遠來陪伴看診。

阿鐵的病到了後期,情況並不好,進食狀況不佳、也不願意對家人說,加上併發症問題,心臟科醫師建議要做些檢查,於是他先找到愛滋病防治中心團隊,表明自己沒有錢,但不想要跟家人說。

後續住院期間,他還曾經逃院「投奔」NGO團體。後來還是NGO團體的社工打電話給阿鐵父親,醫院才找到人。

2020年,阿鐵因心臟及腎臟器官開始衰竭,多次住院與藥癮也導致他精神狀態紊亂,經常在病房大吵大鬧,愛滋病防治中心團隊為此開了一場跨團隊會議,思考照護方式。

同時團隊也跟早期就與阿鐵家人有聯繫的NGO社工了解,才知道阿鐵明白自己時日不多了,希望跟家人討論安寧課題。至此,社區力量與醫療能量是彼此鏈節在一起的。

快走到生命盡頭的阿鐵,與家人觀念落差和心結仍然未解,儘管住院期間,父親願意前來照顧,但阿鐵還會把父親趕出去,後來是在安寧團隊協助下,直到臨終前,父子才有了和解機會。

過程中,顯見阿鐵的家庭支持系統相對薄弱,住院期間也沒其他人來探病。直到有次,護理人員送來一塊蛋糕,只見他猛啃,彷彿餓了好久,吃完後沒隔多久時間,阿鐵就在睡夢中離世了。後來,家人以他的名義捐了輪椅給醫院。

阿鐵的經歷看似是一段生命起伏的故事,卻是涵蓋了一個病人、一個不願接受現實家庭到一個醫療團隊、社區照護全局觀的縮影。

「要溝通才不會有遺憾、不要斷了溝通管道、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愛滋病人者」。

其實多半家人彼此心裡會猜測,但多半父母不願去面對或接受。甚至曾有父親還嗆聲:「如果是這樣(性向不同),我就去死好了!」等於阻斷了彼此間的溝通之路,就像阿鐵父子一樣。

有次,北醫附醫的愛滋病個管師洪慧彤去訪視阿鐵父親,她聽到的都是父親對兒子的稱讚,舉凡阿鐵功課好、很優秀,能感受到他覺得自己兒子很棒。

「如果阿鐵父親一開始就接受兒子是男同志,我相信待在安寧病房時的結果會不一樣。」洪慧彤感嘆,從這些患者身上學到,愛要及時表達。

人需要愛與被愛才會圓滿,或許這個圓滿不一定完美,但只要是自己能接受的結果,就沒有遺憾。

看更多感人故事,請見《生命關鍵、健康永續 北醫附醫全人醫療的溫柔革命》一書

書籍介紹


生命關鍵、健康永續 北醫附醫全人醫療的溫柔革命
作者: 黃亞琪
出版社:發光體
出版日期:2023/07/26

書籍介紹

一間珍惜每個生命的醫院
11個特色團隊的醫療行動與動人故事
以病人為中心,看見北醫附醫「全人醫療」溫柔而堅定的前行

過去的醫療照護主要強調在「身」,醫院最擅長的是身體上的醫療,但病人的心、社、靈卻極少被考量。在白色巨塔下,很多醫師只能想辦法顧好自己份內的工作,許多病人和家屬只能想著把病醫好就好,但還有很多需要被接住的病人,該怎麼辦?

「當醫療發揮到極致,接下來什麼才是真正對病人有幫助?」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北醫附醫) 在這樣的反問中,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中心思想,持續推動「五全」醫療照護──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照護的不僅是病人本身的健康,更兼顧周邊切身相關的人事物;其所關懷的層面更包括身心社靈四大面向──傾聽病人的心理、家庭、社會層面,甚至靈性需求。

11個特色醫療團隊不為自己、默默奉獻,率先為全人醫療的目標打頭陣。不論是新興領域,或者耕耘多年,沒有灑狗血的醫療情節,只有團隊一步一腳印寫下的動人篇章,與病人、與家庭,與社區,擴散到全台,甚至跨國界,或許這些團隊不是最賺錢的,但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盡己所能,珍惜每個生命。

負責編輯:吳孟瑤

核稿編輯:陳宛欣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