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成就電影裡的感動;愛與希望,成就生命裡的每刻!器捐及病主中心聯手台藝大,用微電影探討安寧緩和醫療與器官捐贈議題

醫療題材的影片十分講求專業知識的正確性,凡是有醫療動作的畫面,都非常謹慎處理。

醫療題材的影片十分講求專業知識的正確性,凡是有醫療動作的畫面,都非常謹慎處理。

植愛植愛 撰文者: 植愛2024-07-04

如果有天,當生命來到盡頭時,你會怎麼選擇?器捐及病主中心與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進行產學合作,由教授李建成指導,帶領近30位學生齊力完成,並與亞東醫院安寧及器捐團隊協力,擔任醫療顧問、提供拍攝場地。在 2023 年 10 月上映微電影《餘暉 Afterglow》,以末期病人視角出發,探討安寧緩和醫療與器官捐贈議題。

「在我的生命經驗裡,好像一直都有一個需要照顧、長期臥床的老人,所以很自然的就把自身經驗寫進劇本裡。」身兼編劇及導演的裴玉華說起創作《餘暉 Afterglow》劇本時,第一個念頭是回憶起過去照顧因病長期臥床的爺爺、奶奶。

將生命經驗寫進劇本裡 溫柔地對待每個生命

「我的爺爺、奶奶都歷經很殘忍的急救過程,例如壓胸、電擊、插管等,因為在家屬未同意放棄急救前,分分秒秒醫生都需要與死神拔河,而那時候安寧緩和醫療概念也還未成熟。」對於老人或是末期病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裴玉華內心希望如果有機會,希望可以透過安寧緩和醫療照護,讓受病痛折磨的家人們能體面、舒服地離開。因此,近幾年照顧臥床的舅舅,當他生命迎來終點時,裴玉華為他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即便這項決定引來親友們的誤會及不諒解,但裴玉華內心清楚,「我不希望舅舅像爺爺奶奶一樣,在生命的最後仍要歷經磨難,希望在離開時能走得舒服一些。」這些經驗,都化作劇中的一部分,讓整部電影能與觀影者產生共鳴。

裴玉華也透過第一人稱,以病人自己的視角貫穿整部戲劇。「臥床的病人到了後期,其實不太能表達、說話,但他們的意識是清楚的。」裴玉華希望藉由換位思考角度替躺在病床上的病人發聲。在角色背景設定上,她也特別經過設計,將劇中臥床的主角余暉設定為一位社經地位高的董事長,商場上曾經的呼風喚雨,卻在面對身體健康及身體自主時,都無法控制,極大的落差感,更能凸顯生病後病人的無助感,帶出安寧緩和醫療與病人自主的重要性。

電影的開頭令人印象深刻,產房接生的影像隨著主角余暉喃喃自語的旁白,裴玉華解釋著,「雖然我們是哭著出生,但父母們是十分開心;但當一個生命要走時,卻沒有人會笑著送一個人離開,面對生命逝去,笑著還是好難。」但在片尾的最後,主角是笑著離開,「我想那個笑容不僅是因為沒有遺憾,最主要的是還能夠遺愛人間,在生命結束後還能夠幫助到別人,甚至是一家人,也許我也可以如此瀟灑微笑。」如果要給餘暉這部微電影一個註解,裴玉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生命的最後沒有留下任何牽掛。

《餘暉 Afterglow》編劇兼導演的裴玉華在創作時,常回憶起過去照顧家人的記憶,因此很自然地將自身生命經驗融入進劇中。

《餘暉 Afterglow》編劇兼導演的裴玉華在創作時,常回憶起過去照顧家人的記憶,因此很自然地將自身生命經驗融入進劇中。

有限的資源與時間 為電影創造最大的可能

成就一部好的電影,需要有充足的拍攝時間、組織劇組人員、協調場地等,各項繁瑣事務。作為指導教授的李建成說到,2023年與器捐及病主中心進行這項產學合作案時,時間十分緊迫,加上原本所上學生數不多,且當時已有3組學生正在籌備拍攝公視學生劇展,能來製作的人力也十分吃緊。「但我希望可以幫助到所上的學生,為他們爭取能嶄露頭角、獨立創作作品的機會。」時間壓力下,仍完成這項極盡不可能的任務,也很感謝器捐及病主中心的信任,願意透過這項產學計畫,讓學生嘗試、執行他們的作品。

雖然《餘暉 Afterglow》是學生作品、且在急迫的時間裡完成,可短片裡的每項細節仍然不能馬虎,將每位學生視為是一名專業的影像工作者,這是李建成的堅持。「從攝影、製片、生活製片,到後端的剪輯等,都是按照業界標準執行。唯有從每個細節上挑剔,才能讓整部影片品質提升。」李建成憶起2023年在亞東醫院進行拍攝時,擔任攝影師的同學,參與其他作品已連續拍攝好幾天,拍到一半更是因身體不適逕直下樓掛急診,但每個做為劇組一員的同學,都只為了呈現最好的作品。

李建成希望藉著這次合作計畫,不管是參與製作的學生、看過電影的大眾,都能對器官捐贈、生命議題等有更多思考和討論。

李建成希望藉著這次合作計畫,不管是參與製作的學生、看過電影的大眾,都能對器官捐贈、生命議題等有更多思考和討論。

讓醫師成為片中角色 合力完成微電影

拍攝醫療相關影片,大多數的場景都會在醫院裡進行,而這次與亞東醫院合作,不斷地溝通與協調亦是讓身為指導老師的李建成與導演裴玉華印象深刻的一環。「由於醫院端不了解拍片流程,經常需要逐一解釋、協調拍片會有的狀況。」李建成說,醫院方在全面了解後,與學生劇組的配合度也十分好。醫療題材的影片也十分講求專業知識的正確性,只要出現錯誤的動作或用語等都很容易被觀眾發現,更是失去醫療劇應有價值。因此當涉及醫療相關專業時,亞東醫院都會有專業醫護人員在旁協助指導、校正錯誤。

在選角時,最大的難題是在短時間內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飾演醫護人員,一般演員很難在短時間內就能模仿一位專業護理人員的形象、氣質、動作及說話語氣,時間上也無法培訓演員。因此,與亞東醫院合作除了提供場地與醫護專業指導外,同時也邀請在職的住院醫師、器捐協調師、安寧照護醫師及護理師擔任片中角色。為了感謝這些醫護人員的大力支持,裴玉華藏了一點小心意在片中,特地請攝影在拍攝時一同將醫師袍上的名字露出來,「我希望他的名字不僅出現在後方的演員表裡,也能在片中露出。」

臺藝大教授李建成帶領近30位學生,並與亞東醫院安寧及器捐團隊協力,在2023年10月上映微電影《餘暉Afterglow》,以末期病人視角出發,探討安寧緩和醫療與器官捐贈議題。

臺藝大教授李建成帶領近30位學生,並與亞東醫院安寧及器捐團隊協力,在2023年10月上映微電影《餘暉Afterglow》,以末期病人視角出發,探討安寧緩和醫療與器官捐贈議題。

從不同年齡出發 每部都是獨具特色的作品

有了2023年的經驗,李建成將2024年的製作期往前提,「我們將所有知道的流程、前置、後製都做了規劃。」預計在暑假時就進行拍攝,而劇本經徵稿也盡早就提供給器捐及病主中心進行審查,目前也已確定劇本內容,正由今年度負責的李妤芊導演進行劇本細修。

「2023年題材是以高齡長者、較大年齡層為主,聚焦在安寧緩和醫療議題,我們希望每年拍的東西都不相同,需要有所創新及改變。因此,這次同學們都帶著其他巧思,以另外的角度來看器捐和安寧緩和醫療的議題。」李建成希望讓每位學生都有能力接受外界的挑戰。此外,他也提及,這類型的影片最困難的是說明式或解說式內容的取捨,因為影片是拿來感動人心,「如果一部影片包山包海,容易變成解說式影片。如何在影片中讓說教內容減少、甚至剔除,改採影像的方式隱晦表達,這對我們和器捐及病主中心來說,都是一大挑戰、需要一起突破的地方。」2024年我們以小朋友為故事主角,劇情大致講述一名小朋友因腦部重傷而住進醫院,以「靈魂出竅」的奇幻經歷描述,看見急須換心、正等待心臟的小女孩,並透過夢境告訴母親想器捐的意願,整部影片將更聚焦在器官捐贈議題的討論。身為2024年的編劇兼導演李妤芊認為,因為器官捐贈議題並不是日常生活就會遇到,也因此希望在故事中加入奇幻的元素,更能抓住大眾的眼球,進一步認識、討論器捐。

此外,李妤芊也坦言「很幸運地在自己的生命經驗裡,沒有經歷過家人臥床、面對分離拉扯。」但這成為撰寫劇本時靈感受阻的原因之一。為此李妤芊特地進行事前的田野調查,至鄰近醫院器捐小組拜訪護理師,「從她那裡,我獲得很多有關器捐的資訊,不論是流程、病危末期如何與家屬溝通器捐、照顧病患等心理狀態。」她也希望將器捐及病主中心推出的聲紋卡等代表性活動融入其中,加深大眾對器捐的了解。

「如果說我們有機會透過一部影片,告訴大眾生命是什麼,其實十分有意義。」李建成在邀請學生參與製作時,也分享他距離死亡最近一次的經驗,他希望學生能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生命歷程寫進劇本,讓觀眾更有共鳴。「有時候,當我們遇到一些生命議題時,就會覺得自己還有一些影像、說故事的能力,這時我們就應該做好這件事。」希望藉著這項產學合作計畫,不管是參與製作的學生、看過電影的大眾,都能對器官捐贈、生命議題等有更多思考和討論。

雖然台灣器官捐贈的觀念,愈來愈多人能接受,但仍然還是有許多人十分忌諱。李建成認為,這部影片最重要的是讓大眾知道、認識器捐的議題,「這件事就好比,我們需要別人教你怎麼看電影,才會知道什麼叫做一部好電影、怎麼看才看得出它每個細節。」這就如同,沒有好的傳播媒介告訴大眾器捐的意義,就難以促成更多人願意將愛不斷延續,就像器官捐贈、安寧緩和醫療與病人自主權利推廣是需要長期、且持續不斷地進行,未來才有更多人認識、並參與其中。

植愛

器官捐贈登錄中心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登錄中心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於2002年成立以來,長期致力於提升國人器官捐贈率,包括建置器官移植配對資料庫,推動在健保卡上加註個人器官捐贈意願,並結合器官勸募機構和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支持力量,透過關懷、刊物、活動等方式,更多元的加強器官捐贈勸募工作的深度及廣度。

字級100%